力量壯大 從不足千人 發展到兩萬余人 隨著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也在不斷升級。 569人,這是2011年廈門開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時,全市各類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數量。這也意味著,平均6000多名市民里才有1名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基層文化隊伍不足,特別是面向社區、面向農村的文化輔導員非常缺乏。為破解這一問題,廈門承擔了“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制度設計研究課題。 經過探索,在廈門建立起一支活躍在文化領域的特殊隊伍,一套涵蓋組織、招募、培訓、活動、管理在內的文化志愿服務制度也隨之形成。“政府引導、分層組織、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文化志愿服務“廈門模式”,成為經驗樣本。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廈門已擁有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者超過2萬人,成為廈門最“草根”,但也最富生機、最具活力、最有感召力的重要文化力量支撐。 搭建平臺 三大平臺支撐 文化志愿服務 每周一到周五,在市文化館舞蹈班,季華英都會在這里教授學員民族民間舞和百姓健康舞。即使再忙,她也堅持來上課,因為在這里,她交到了很多朋友。每晚,她還在市文化藝術中心西廣場,領著市民們跳廣場舞。除了刮臺風、下大雨等惡劣天氣外,這樣的義務培訓,持續了整整7年時間。作為一名文化培育志愿者,季華英發動了專業知識與熱情的雙引擎,義務培育出了一大批“民間舞蹈家”。 文化志愿服務的特殊性在于——專業性和長期性。如何持續下去?廈門搭建了三大平臺:全市各個公共文化單位均設立了“文化志愿者之家”;組織骨干培訓班,開展文化志愿者培訓工作;開通文化志愿者網站,文化志愿服務供需雙方各取所需,自助對接。 如今,文化志愿服務在廈門已經呈現常態化。文化志愿者們或走進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或走進社區、鄉鎮,或走進企業、部隊、醫院、學校等場所,開展文藝演出、培訓輔導、非遺傳承等活動。而這些活動,并不僅限于單純的“送文化”,更多的是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各個角落。慢慢地,市民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創造者,激活了文化熱情和活力,收獲了美好生活。 |
相關閱讀:
- [ 03-05]廈門學生志愿者慰問老兵 為抗戰老兵獻上鮮花
- [ 03-04]志愿者朗誦《仰望雷鋒》
- [ 03-04]教育部公布高考新政:5A級青年志愿者可優先錄取
- [ 03-03]湖里區舉辦“爭當學雷鋒志愿者,做好金磚東道主”活動
- [ 02-27]廈門會晤青年志愿者創意征集啟動 歡迎市民參與
- [ 02-27]集美?誠毅志愿者服務廈門首屆濕地體驗嘉年華
- [ 02-24]“服務廈門會晤 工會志愿者文明禮儀培訓”開班
- [ 02-24]倡導移風易俗 集美志愿者帶閩南童謠進校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