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推行河長制,島外溪流面貌大為改觀
島外溪流面貌發生可喜變化
景美水清的古宅濕地公園兩年前還是臟臭的“垃圾溝”
通過建設安全生態水系,蓮溪呈現出原始生態風貌
廈門日報訊(記者 殷磊 )今日是第二十五屆“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我國紀念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長制”。
2014年10月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推行河長制的工作要求,廈門通過建立工作制度,明確河長、河段長和村居專管員,建立溪流養護機制,推進溪流污染整治,強化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從而加強了河道管理。島外各大溪流面貌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前不久,《廈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出臺,這意味著廈門的河長制升級到了“2.0版本”。《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河長制的目標任務,細化了各項工作指標和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分工,還提出了河長制辦公室制度,實施的機構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責任更加明確。特別是《實施方案》提出了“實現組織體系全覆蓋、保護管理全域化、履職盡責全周期”的要求。
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指出“河長制”的目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今年將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這是打響了全面推行河長制的發令槍,回應了老百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期盼。那么“河長制”究竟是什么?具體到廈門,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取得了哪些經驗?今后河長制要如何助力廈門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世界水日”到來前夕,記者就此專訪了市水利局局長、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郭金煉。
消除“多頭治水”的弊端
記者: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義是什么?河長的職責是什么?
郭金煉:河長制,簡單地說,就是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河段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治理和管理保護,并接受考核。
河流水質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我們知道,水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包含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涉及不同行政區域、不同行業領域,靠一個部門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河長制就是落實河湖管理與保護責任的一種制度創新,它讓地區行政首長擔任河流保護與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其主要職責是督促下一級河長和相關部門完成河流生態保護任務,協調解決河流保護與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具體到廈門來說,就是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級總河長,由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總河長,并兼任東西溪河道的河長,島外各區、鎮(街)的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區級河長和鎮級河長。此外,所有河道分級分段設立河段長,由同級黨委政府相關領導擔任,鎮(街)根據轄區內河道數量、大小和任務輕重等實際情況,招募并管理河道專管員,負責村(居)河道管理。
這個制度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力量,消除了早先“多頭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網絡密而不漏,任何一個環節上都有部門、有專人負責,更有嚴格的考核制度。
記者:兩年多來廈門推行河長制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
郭金煉:2014年10月以來,結合溪流污染整治、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為平臺,廈門建立包括水利、環保、農業、市政園林和建設等部門參與的河長工作機制,提出了河道治理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措施,因地制宜實施“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有針對性地確定治水方案,更在推行河長制的過程中樹立了上下游共同治理、標本兼治的聯動機制。
通過各區政府、市直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島外溪流總體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過去那種河岸垃圾成堆、水面漂浮物處處、水浮蓮瘋長的現象已經看不到了,各大溪流水面整潔、河道通暢,城鄉環境得到了全面提升。河長制推行前,島外溪流的水質多為劣V類,現在不少河段的水質已經達到地表水V類水質標準,而且還在持續向好。廈門的河長制還形成了可借鑒、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建立溪流養護長效機制
記者:您提到“廈門經驗”,那么廈門的河長制有哪些創新舉措可供借鑒、推廣呢?
郭金煉:“三分治七分養”。廈門在推行“河長制”的過程中,創新管理機制,出臺了《廈門市溪流養護管理辦法》,以“河面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物、河岸線無污水直排和無垃圾”為標準,按照“政府組織、部門協作、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管理模式,像城市的道路清掃保潔那樣,安排專業養護隊伍,明確養護責任,建立溪流養護長效機制。養護經費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負擔。現在,全市的溪流養護已經實現了全覆蓋,溪流保潔率達到100%。
溪流養護機制配套了嚴格的督查制度:區級建立了溪流養護月檢查,市級則實行交叉檢查制度。廈門還引入了第三方巡查制度,通過邀請招標確定第三方,對廈門溪流養護情況進行巡查。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都要明確整改單位和完成時限,突出問題要跟蹤督查,與獎懲掛鉤。
在推行河長制的過程中,我們還不斷強化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結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考核,通過監測數據倒逼各區和部門加強溪流治理和保護。去年市水利局和市環保局建立起水質監測數據共享平臺,每月向各區和市有關部門通報一次水質狀況。
記者:廈門近期公布了《廈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與過去相比,新的河長制有哪些變化?
郭金煉:如果把2014年10月出臺的《廈門市實施“河長制”工作意見》看作是“河長制1.0版本”的話,那么新的實施方案就是“河長制2.0版本”。
廈門2.0版的河長制提出了河流保護管理“全域化”的概念。也就是說,方案統籌陸域、水域,兼顧城市、鄉村,要實現海陸河全覆蓋的保護管理——河道、陸上以及廈門局部海域,全部納入保護管理范圍。而且要實現組織體系全覆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豬退養、農村污水納網處理、海域治理、違法采砂查處等與水環境相關的保護管理內容全部納入河長制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協調,做到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這樣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廈門經驗
出臺制度明確河長
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主要溪流保護管理保障水安全的實施意見》、《廈門市實施河長制工作意見》和《廈門市河長制管理工作考核辦法》等文件,明確全市九條主要溪流河長、河段長和村(居)專管員,確定了市、區兩級聯系部門,并在《廈門日報》公布了各條溪流河長、河段長名單。各區按照統一規格、內容和數量要求,制作安裝了278塊河長制公示牌。
全覆蓋實行溪流河道養護
出臺《廈門市溪流養護實施辦法》,按照道路管養模式,建立廈門九條溪流長效管理養護機制,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細化考核。河道保潔養護工作覆蓋全市域范圍內總長465公里九條溪流,市人大、政協給予“花小錢、辦大事”的充分肯定。
推進溪流綜合治理
以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為平臺,建立包括水利、環保、農業、市政園林和建設等部門參與的河長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溪流污染整治。
開展安全生態水系建設
出臺《廈門市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三年內完成全市465公里溪流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任務,對在建和準備開工的10條39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大幅調整原設計施工方案。2016年全面完成蓮溪安全生態水系示范段建設,開工建設造水溪安全生態水系。
嚴格組織考核述職
市水資源辦對各區、區水資源辦對各鎮(街)落實河長制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考核。考核重點是河長、河段長協調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機制、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工程、落實河道管護責任和實現河道水質達標等四個方面的情況,考核結果作為各區政府完成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內容。
亮點
引進專業保潔公司
對河道進行保潔巡查
廈門島外九條主要河流當中,同安區占了四條,覆蓋流域面積達到650多平方公里。2013年,同安區在全市率先實施“河長制”,建立了從區、鎮到行政村、村小組的多級“河長”、“河段長”管理制度,由專人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和管理保護。同時在生豬退養、農村污水處理等綜合治理手段的基礎上,還引進了23個專業的河道保潔公司,按照城市道路保潔的方式,對轄區內的主要河流、支流進行不間斷的保潔、巡查,確保做到河面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物、河岸線無污水直排和無垃圾。2014年,同安全區的水質監測達標率為23.8%,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去年,這一數字提高到83.8%。
廈門市市區鎮
三級河長名錄
市級河長名錄
總河長:莊稼漢(市長)
副總河長:張毅恭(副市長)
東西溪河長:張毅恭(副市長)
河長制辦公室主任:郭金煉
(市水利局局長)
區級河長名錄
○集美
總河長:何東寧(區長)
后溪河長:吳金平(副區長)
深青溪河長:吳金平(副區長)
瑤山溪河長:葉德傳(副區長)
○海滄
總河長:孟芊(區長)
副總河長:趙雪暉(副區長)
過蕓溪河長:趙雪暉(副區長)
○同安
總河長:王雪敏(區長)
副總河長:柯玉宗(常務副區長)
副總河長:許珠明(副區長)
副總河長:康自展(副區長)
東西溪河長:柯玉宗(常務副區長)
龍東溪河長:許珠明(副區長)
官潯溪河長:康自展(副區長)
埭頭溪河長:康自展(副區長)
○翔安
總河長:胡盛(區長)
副總河長:李毅(副區長)
九溪河長:李毅(副區長)
東溪翔安段河長:李毅(副區長)
龍東溪翔安段河長:李毅(副區長)
鎮(街)河長名錄
灌口鎮:柯振敏(鎮長)
后溪鎮:黃金喜(鎮長)
杏濱街道:王意達(主任)
東孚街道:張駿(主任)
祥平街道:方高生(主任)
大同街道:鄭招治(主任)
西柯鎮:王永欣(鎮長)
洪塘鎮:許瑞敏(鎮長)
新民鎮:蔡福德(鎮長)
蓮花鎮:梁景忠(鎮長)
汀溪鎮:莊毅(鎮長)
五顯鎮:陳基礎(鎮長)
竹壩農場:李雪華(書記)
鳳南農場:黃文堞(場長)
白沙侖農場:林茂盛(場長)
新店鎮:張清海(鎮長)
馬巷鎮:徐萬坪(鎮長)
新圩鎮:洪求瑛(鎮長)
內厝鎮:黃亞祥(鎮長)
探訪
東溪古宅段
推行河長制
“垃圾溝”變公園
整治后
如今的古宅溪水流清澈,水草豐美。
整治前
早前的古宅溪垃圾遍地,河道干涸。
推行河長制具體給島外溪流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島外部分溪流。
18日,記者來到翔安古宅村的宮央橋。東溪古宅段(俗稱古宅溪)就從橋下流過。潺潺溪水清澈,站在橋上可以把水底的卵石看得清清楚楚。不時有燕子從水面劃過。沿著古宅溪畔的小路蜿蜒而行,不多久就來到了一座已經初具雛形的濕地公園。透水磚鋪就的園路平坦整潔,道旁立著野趣十足的休閑亭。青綠的一汪池水中,黃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長勢喜人,流露出濃濃春意。濕地邊還修建有親水平臺,供人臨池賞景。
村民老黃說,兩年前古宅溪就是一條徹頭徹尾的“垃圾溝”,河道里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袋子,裝著各種生活垃圾,還有大量的死雞死鴨,水是深黑色的,散發著惡臭。那時不要說建設濕地公園,溪水不發臭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這樣巨大的變化,正是河長制推行后發生的。從2015年新年伊始,在各級河長、河段長的督促指揮下,一場流域周邊畜禽退養的攻堅戰就在古宅溪沿線拉開。當年底,古宅137家養殖場就全部完成退養。與此同時,沿線企業排污排廢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整治、采砂場污染整治等工作也在河長的協調下同步啟動、同步推進。去年,東溪翔安段的清淤工程全面展開,東溪支流、東溪南支流、曾溪等河流分段展開了徹底的“清腸行動”。就這樣,村民家門口的溪流一天一個樣,恢復了早年間靚麗的容顏。
蓮溪塘頭濕地
建設安全生態水系
打造生態景觀河道
蓮溪塘頭濕地景色宜人。
近日,在翔安蓮溪的塘頭濕地,記者看到,碧綠的溪水猶如鑲嵌在大地上的玉帶,岸邊新修的石板路伴溪而行。沿著小路前行,移步換景,景景不同。休閑廊、觀景平臺、步行橋環湖而建,臨水處種滿了菖蒲花、美人蕉、再力花等各色水生植物,白鷺從湖面輕輕掠過,游魚在水中怡然自得……
這是蓮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取得的成果。去年5月項目開始實施,通過對河道的疏浚清淤和堤岸的缺口修復,利用清淤土再造河道灘地與兩岸景觀,蓮溪被打造成一條充滿“親水、通透、開闊、宜人”原始生態風貌的景觀休閑河道。
為了在雨季和臺風季“框住”洪水,提高溪流的行洪能力,過去的河道治理工程都是“硬”工程,一條條溪流被改造成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渠和排洪溝。推行河長制以來,廈門的河道治理理念完全發生了轉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部署,結合廈門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進展要求,治理工程要全面減少硬化,采用生態方式實施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復河灘和修復河岸的工程措施,恢復水系生態系統,完善防洪安全體系。
2015年,市水利局著手對在建的或已經招投標完成的10條5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進行方案調整,按照建設指南調整設計方案,大幅調整原設計施工方案,堅持盡量不拆遷、少征地,不搞裁彎取直,保留原生態護坡,避免渠道化、硬質化。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不僅保障了河道行洪安全,恢復了溪流自然生態,更大大減少了投資和用地。根據測算,10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原設計方案需征地3900畝,總投資8.3億元,調整后減少占地48.7%(約1900畝),減少投資42.2%(3.5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