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對岸同胞家的溫暖? 帶著臺灣漁民看歌仔戲 解放廈門后,伯金安留下了。 1972年,先后在法院、海關等重要崗位任職的伯老被委以重任領導組建廈門市臺辦,隨后擔任臺辦副主任,直到1988年離休。 “記憶中,廈門常會招待過來避風、補給的臺灣漁民,父親會帶著這些漁民去看歌仔戲。父親說,要讓他們有歸屬感,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一脈相承的。那時常會用熱氣球向對岸投放一些食品生活用品和宣傳品,父親說,對岸住的是我們的家人,爸爸要做的事,就是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讓他們早點回家。”伯春楊說。 一位臺灣人來廈門,與伯老交流后,非常感慨臺辦對臺胞的關懷,主動給伯老畫了一幅工作中專注又風度翩翩的素描。 半生在做“對臺工作”,伯老卻沒去過臺灣。病重期間,他說,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夠看到祖國和平統一的那天。 遺體告別儀式上,市臺辦主任黃河明說,伯老“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生活儉樸,嚴于律己,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是廈門市臺辦的元老,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帶孩子們出去玩? 也一定是帶著書的 10年前,80歲的伯老回了趟老家,一定要上山,給父母掃墓。他長跪墓前,淚流滿面,哭成小孩。 下山后,他四處打聽、輾轉找到一位90多歲已臥床不起的老太太,拿出鼓浪嶼餡餅,一口一口喂她。小時候總吃不上飯,這位鄰居大姨常會偷偷從家里拿些吃的給伯金安,滴水之恩伯老記了一輩子。他擔心餡餅放在行李中托運會碎,從廈門到山東這一路都手捧著餡餅。 不講究吃穿,破洞汗衫穿很多年,伯老卻有詩人情懷,會拾片落葉回家,毛筆寫上“一葉知秋”。去年七夕,久臥病床的伯老顫抖著給陪他走過61年的老伴寫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這一生,他極重書香傳家,帶孩子出門玩也一定是帶著書的,對孩子品性要求極嚴卻沒說過一句重話。兩個女兒都保送名校,讀研讀博,外孫女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建筑系錄取。 小女兒與臺灣音樂人楊慕合作,寫詞譜曲,將一首首“城市暖歌”在兩岸唱響。伯老沒能聽到音樂會,但在病榻的最后日子,他將一首首詞曲細細看下來,看到為他而作的那首《爸爸不要老》,90歲伯老淚下。他艱難起身,執筆寫下:“遙望夢中最想念的地方細浪拍岸/我的故鄉那里青山不老/海水流長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曾上演在這片土地上/使人懷想/永遠不忘。” |
相關閱讀:
- [ 03-05]廈門學生志愿者慰問老兵 為抗戰老兵獻上鮮花
- [ 10-16]廈門:在廈山東籍老兵回鄉省親將可免費乘飛機
- [ 02-16]廈門最年長的抗戰老兵陳致遠因病辭世 享年101歲
- [ 09-02]廈門一中舉辦特殊開學第一課 抗戰老兵講革命故事
- [ 12-03]廈門退伍老兵含淚離廈 曾多次完成搶險救災任務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