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繕過程:“先烈的正能量支撐我們如期完成創作” 在陵園內外,主題雕塑和浮雕墻上的畫面栩栩如生,仿佛把人們又帶回到那些戰火連天的日子,戰士們奮勇向前、解放廈門的英姿被永遠地定格在烈士陵園。這些浮雕也向人們講述著長眠于此烈士的不海滄革命平凡。 怎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海滄區考慮以雕塑的形式,體現英烈永垂不朽的精神,并請來佘國富、黃國維兩位藝術家,他們都是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佘國富教授曾創作過鼓浪嶼英雄山紀念園、廈門烈士陵園、古田動車站等地革命題材的雕塑;黃國維教授也是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專家。接到海滄革命烈士陵園改造提升的任務,兩人都滿懷深情,全力投入。 “在創作海滄革命烈士陵園雕塑時,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深感這場戰役的勝利來之不易,也被當時戰士們的無畏向前的精神所感染,多方深入討論后決定將主題選定為《飄揚的紅旗》”,佘國富教授訴記者,雕塑主要體現戰士勝利沖鋒的場景,希望長眠在這里的烈士能夠讓后人緬懷。 黃國維教授創作的浮雕墻則用10幅作品的形式展示了解放軍從漳州一路打到海滄、鼓浪嶼、廈門本島的情景。“過年前接到任務,工期很趕,所有工作日幾乎都是在加班加點的狀態下度過,有時候一個創作思路要考慮到晚上兩三點”。 兩位教授在設計雕塑時都特別注重細節,考慮到每位當年的實際情況,他們還專門就戰士左手還是右手握槍的細節咨詢過部隊,以求更真實地還原歷史。在兩位教授看來這還不算什么,“更辛苦的是負責施工的海滄城建集團建設者們,由于日夜加班,工人師傅工作強度太大,許多人累得病倒,可都沒有一句怨言”。 在革命先烈精神的感召下,整個建設工地充滿正能量。陵園修繕過程恰巧遭遇雨季,為了確保工程能按時竣工,海滄城建集團的建設者們搭起工棚施工,冒雨加班加點趕工期,“不少工人都因此受了風寒,但還是堅持工作。”項目工程負責人賴林貴告訴記者,“修繕烈士陵園是一項光榮的使命,每個人都是帶著感情在施工,我們倒排工期,每一個時間節點要完成的工作量一目了然;在石材選購上,為了確保質量,我們的員工直接到南安一線蹲點,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紅色文化:“不忘歷史,不忘初心” 在黨領導人民進行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中孕育出來的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海滄區對革命先烈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弘揚正在路上,記者了解到,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海滄堅定文化自信的另一著力點。除了海滄革命烈士陵園,霞陽村的楊衢云展覽室,新垵村的彭沖故居、彭沖從教舊址,鼎美村敦睦堂、樹谷殿,古樓農場舊場部,囷瑤村的陳三五娘樓、農民夜校舊址等革命基點村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為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海滄區委負責人表示,“海滄對紅色文化的弘揚,目的就是讓大家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學習革命先烈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無限熱愛,以此作為激勵全區廣大黨員干部不懈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海滄革命烈士陵園修繕提升開園后,當地還將聘請管理人員加強對陵園的日常管理,并將積極申報,爭取將陵園建設成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下一步,海滄區將以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和紀念建軍90周年為著力點,進一步挖掘紅色記憶,發揚紅色傳統,提升群眾文化自信。 據介紹,當地將開展傳承海滄紅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畫、講、唱”系列活動,內容包括編寫《海滄黨史》、挖掘編寫海滄故事、舉辦紅色兒童畫征集展覽、舉辦紅色主題系列藝術展覽、舉辦“銘記海滄紅色歷史”征文演講比賽、開設紅色課堂進行巡講、征集紅色文藝作品、組織紅色文化下鄉、策劃專題新聞報道等活動。 相關鏈接: 海滄革命烈士陵園烈士事跡 1949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31軍和29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發揚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冒著槍林彈雨,從海滄橫渡海峽,向廈門島和鼓浪嶼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經過激烈戰斗,翌日解放廈鼓,此役共殲敵27000多人。 革命烈士為解放廈門,英勇戰斗,流血犧牲,獻出了寶貴生命。部分烈士遺骸分散掩埋在海滄轄區。1958年1月,當時管轄海滄南部區域的海澄縣人民委員會選址海滄東頭山,興建海滄革命烈士陵園,集中安葬48位烈士,供社會各界緬懷紀念。2003年海滄區成立后,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予以管理維護。2016年9月,在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海滄造成嚴重災害后,中共海滄區委、海滄區人民政府決定,對陵園進行全面修繕提升,新建主題雕塑、浮雕紀念墻和環園步道,翻建紀念亭,修繕門樓和園林,以更加莊嚴壯麗的景觀氛圍告慰烈士英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