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
鱟殼做成的﹃鱟勺﹄
東南網(wǎng)4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從一件百衲衣開始,上百件藏品,沿著“衣、食、住、行”的脈絡(luò),探尋起百年之間的閩南生活美學,也講述著閩南人的“鄉(xiāng)愁”記憶。
4月15日下午,“吾土吾民”——閩南文化百年之間衣食住行生活美學展,在廈門市思明區(qū)龍山文創(chuàng)園清一家舍開展。
“天上一塊銅,落下壓著人。人要跑,壓著狗……”閩南童謠念誦開場,古樸清幽的清一家舍,仿若穿越回百年前的閩家院落。
在策展人王建育的“代言”下,這些藏品有了“生命”,描繪出了一幕幕閩南傳統(tǒng)生活場景。
樸素粗獷的薯茛衫,透著海島漁民的生活習性;絲線將竹梢末節(jié),串成了這件晚清細竹節(jié)背心,古人的手藝讓人震撼;鱟殼做成的“鱟勺”,曾是閩南鄉(xiāng)間大廚手中翻飛的“神器”,美味佳肴由此飄香;還有墨筆勾畫的宋代“床母”崇拜神像、晚清科舉書童挑的行囊、蝙蝠造型的閩南建筑構(gòu)件和守望海峽兩岸的“風獅爺”……
這場展覽,由清一品牌創(chuàng)始人鄭清兒邀請閩南收藏家王建育共同完成。歷時5個月,跨越廈門、漳州、泉州、臺灣,從征集到的200多件藏品中,精選了百來件出展。
舉辦此次展覽,主辦方更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本土文化,建立傳統(tǒng)文化自信。
現(xiàn)場吸引了百名市民朋友到場觀展。市民感嘆,小時候的記憶,在這里全部翻涌回來了,這就是“看得見的鄉(xiāng)愁”。
此展覽為期兩個月,截至6月15日。其間,清一家舍還將邀請閩南文化專家,舉辦南音雅集和閩南語講座等。
為方便市民前往觀展,展覽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9點30分至晚上8點30分,免費開放。
展覽地點:廈門市思明區(qū)龍山南路84號龍山文創(chuàng)園一號樓清一家舍。
特寫
百衲童衣,閩南人的知恩圖報
現(xiàn)場,一件打滿補丁的童衣,吸引了眾人駐足。閩南收藏家王建育介紹,這叫百衲衣。舊時風俗,常生病難養(yǎng)育的孩子,起賤名、吃千家飯、穿百衲衣,才能祛病化災。穿百衲衣,其實就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頭布尾,千針萬縷地縫制成衣裳穿上,相當于“護身符”。
穿百衲衣的孩子長大后要還布報恩,還一塊能做衣服的布。索之碎布、報之匹料的百衲衣風俗,也體現(xiàn)了閩南人的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海撈碗,講述疍民歷史
這只清代“海家樂”青花小碗,是閩南海域出水的。其上刻畫著一幅海邊疍人的生活畫面。漁婦坐船頭,伸出去的竹竿晾曬一件衣裳,男人哥倆岸上對飲話仙。
王建育介紹,以前的廈門港就住著不少疍民,而放眼閩南地區(qū),也有多地曾經(jīng)住著疍民。在泉州更有一處清代摩崖石刻,有“疍戶揪螯蛤”的字樣。
聲音
傳播閩南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鄭清兒是清一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清一家舍的主人。對于這次展覽,她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喜愛上閩南文化中的美學,了解閩南文化,建立傳統(tǒng)文化自信。
作為一名設(shè)計師,鄭清兒對閩南文化十分熱愛,曾在時裝秀中,融入了泉州蟳埔女、廈門鳳凰花等閩南元素。她認為,設(shè)計應該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和現(xiàn)代藝術(shù)結(jié)合,衍生出新的創(chuàng)作,而閩南文化就是其中不錯的養(yǎng)分。
此外,鄭清兒透露,此次展覽,她還將邀請國際友人前來參觀,讓他們感受原汁原味的閩南文化。今年,她還將遠赴美國授課,給當?shù)氐膶W生傳播民族文化。
據(jù)了解,落戶龍山文創(chuàng)園近一年,清一家舍已策劃了15場公益文化活動,向世人倡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東方生活方式之美。
此次展覽的閩南文化藏品,跨越廈門、漳州、泉州、臺灣多地,來自于多位熱心藏家和機構(gòu)的分享。舉辦此次展覽,他們也紛紛表示,希望借此平臺,傳播閩南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