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灣商務運營中心
福建日報訊(記者 田圓)集美,是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故鄉,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廈門市重要的產業區、文教區、新城區,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聞名遐邇,“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的文化特質獨具魅力。
2015年、2016年GDP增幅分別為8.1%和8.7%,經濟增長連續兩年居全市各區首位……近兩年,集美區經濟發展成績喜人。2017年初,集美區表示,為了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區將圍繞“4+X”現代產業體系,從抓存量、抓增量入手。針對傳統制造業,區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惠企政策的落實,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推進軟件園三期等載體的建設,加快軟件信息、商貿物流、文創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并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不斷滾動生成新項目,夯實集美產業基礎,力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
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集美區招商引資的“磁石”。據了解,今年1-3月,集美區招商引資已完成99.1億元,占全年任務的39.64%;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3493萬美元,占全年任務的67.46%,合同利用外資完成9433萬美元,占全年任務的62.88%,均已超序時進度,轄區商貿發展工作后勁十足。
接下來,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集美區將進一步深化實施人文集美發展戰略,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目的,強化創新驅動,狠抓改革攻堅,提升開放水平,突出環境提升,優化民生保障,全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轉型升級 打造創新創業熱土
在2015年、2016年經濟穩步增長的基礎上,集美區的一組成績單,點亮了新年開門紅:2017年第一季度,集美區多項經濟指標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0億元,同比增長9.0%,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制造類企業是集美工業區的中堅力量,去年,轄區405家規模以上企業為全區貢獻了865.3億元產值。然而,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轄區制造業進一步向服務化、智能化轉變,也成為了當前集美區最為迫切的任務。
位于集美轄區內的廈門宏發開關設備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智能化斷路器、接觸器等產品的專業開發制造。在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其智能家電用接觸器自動生產線技改轉型升級項目于
2016年12月驗收投入使用后,改變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極大提高了生產率,并提高產品可靠性與一致性,“轉型升級項目總投入1500萬,實現年產量350萬臺,人均年生產產值從80萬提升至300萬”。
目前,集美區已有15家企業,通過率先引進臺灣專業機構進行轉型升級輔導,在人均產出、生產周期、工序改造、效率提升、庫存降低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抓項目、抓招商、抓落地……2017年開年以來,集美區在挖掘經濟建設傳統增長動力的同時,將培育和壯大經濟增長點落實到每一個具體項目和企業上。今年,集美區計劃繼續深化思爾特、路達和ABB公司組建的全市首個機器人及數控技術研發平臺的建設,同時支持西門子為建霖工業打造的未來工廠。據悉,該工廠項目預計在2019年建成,總產值將突破100億元。
“栽好梧桐鳳自來”,為加快吸引集聚各類人才落戶創新創業,立足“4+x”產業體系,集美區正不斷加大聚才引才力度。通過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集美區持續升級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保障工作,大力實施“多層次住房保障、全覆蓋貨幣補助、科學化運作管理”三管齊下的人才安居保障工程,著力解決領軍型人才、高層次人才等各類人才的住房保障問題,推動福建省“人才強區”試點工作深入實施,為打造創新創業熱土扎穩根基。目前,集美區已建設用于配套產業園區的人才公寓近4500套;園博、珩崎保障房正在建設,明年底前可交房;軌道1號線、4號線上建的公租房年前也可開工建設。
建管并重 優化城市功能品質
延續“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要求,集美區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打造具有閩南特色、溫馨和諧的城市景觀風貌。
目前,建成多年的集美新城核心區正在加快形成商業繁榮的“中心街區”,集聚人氣商氣,實現集美新城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標。以國際化生態海灣新城為目標,集美區加快了馬鑾灣新城建設,并以“建設一片、配套一片、入駐一片、達產一片”的態勢加快推進并基本建成軟件園三期,加快“一心四片”融合對接、連片成勢,構筑協調發展的城鄉區域格局。
建管并重,集美區以精細化的城市管理開展城市綜合景觀維護提升工作。
廈門大橋是集美連接廈門本島的首座跨海公路大橋,橋頭亦成為進出廈門島的交通樞紐和門戶區。契合廈門會晤、地鐵1號線通車、同集路改造、集灌路改造等有利時機,集美區委區政府生成廈門大橋集美老火車站周邊綠化提升工程、廈門大橋北引泵站周邊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等項目,如今,大片的違章建筑、臨時建筑被拆除,地鐵1號線集美學村站周邊面貌大為改觀。
廈門大橋橋頭片區的改變,只是集美區“六線六片”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2016年11月以來,根據市、區兩級政府關于城市景觀綜合整治的要求,集美區政府確定了“六線六片”整治范圍,即集美大道至孫坂北路沿線、集灌路沿線、國道324沿線、高速公路沿線、田集連接線、鐵路沿線等六條線路,以及集美大橋橋頭片區、杏林大橋橋頭片區、廈門大橋橋頭片區、集美學村片區、鰲園片區、集美新城片區。按照分級分類整治原則,區分整治重點及整治力度,策劃生成了立面景觀綜合整治項目。
集美區的“兩違”治理密集出重拳,市容提升與環境整治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在各鎮街和集美執法局、公安分局、國土分局、規劃等多部門聯合作戰下,集美區的幾輪“六線六片”拆違任務正在逐步推進中。據了解,截至4月18日,集美區已完成“六線六片”違建拆除1370起,建筑面積498968㎡;第三輪整治工作正在全面開展中。第四輪“六線六片”拆違任務也已下達,下達后,“六線六片”范圍內共需拆除違建2080起,拆除面積675372㎡。
整治有方 復蘇小流域生態系統
經過一年多的整治,曾經黑臭的許溪變清澈了。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背后,離不開集美區的重視與保護。為了讓轄區環境更美好,集美區在2014年開始實施河長制的基礎上,根據中央、省市主要精神,積極全面推行河長制有關工作。
2015年,集美區在許溪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建設,首次施行“河長制”,通過河道疏浚、控源截污、打造生態綠廊、推進現代農業轉型等,探索形成了可復制的流域治理“許溪模式”。截至目前,集美區已通過明確各方職責,細化后溪、深青溪、瑤山溪三條流域13條支流河流名錄的建立,明確23個責任村居負責人名單,層層簽訂河道管理保護工作責任書,落實管理責任,并設置組織機構、設置河長制辦公室與河務管理中心等,為治理工作保駕護航。
后溪村村民黃永進是水利站前期請的河道專管員,巡河、拍照,風雨無阻。如今,管理工作還用上了微信群,情況、責任一目了然,遇到一些需要協調的難題,就通過鎮里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環保、環衛、農口、城管等部門,開展聯合整治行動,有效解決“九龍治水”水不治的問題。在河道巡管員每日巡查,微信動態監管的基礎上,后溪建立了“河長”巡查制度、投訴舉報受理制度等十項制度,啟用規范的《河長日記》。
今年3月份,在后溪水利站,增設了一個新的辦公室“河長辦公室”,各級設立河長辦公室,各種制度、圖表上墻,“掛圖作戰”督導流域治理。與此同時,治理標準也相應升級。在全區劃定生豬禁養區全面開展生豬退養的基礎上,4月1日,集美啟動了全區流域距離岸邊兩側各200米內(含溪流)家禽養殖(雞、鴨、鴿子)的全面退養工作,鼓勵距離流域兩側200米以外的家禽開展退養。此外,后溪鎮清理苧溪、后溪河床種菜面積3000平方米,河道清淤6.9公里;深青溪、瑤山溪河床種植面積5萬多平方米蔬菜、香蕉、果樹等全部清理,取締6家瑪瑙加工小作坊等。
清風徐來,河岸邊的蘆葦輕輕搖蕩,人們自在聽鳥鳴、觀魚躍,暢享自然風光。環境好了,區內生態休閑農業的經營也日漸紅火,集美成為了為人們稱道的“極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