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蘇奇),每接觸一個寶寶前后,她都得用消毒劑洗手,一天下來洗手的次數多達上百次。“我們的手都像老太太的手。”她說,因為過度洗手,手上的皮膚變得粗糙,像羊皮紙一樣,而且十分敏感,經常開裂、脫皮、起濕疹。
36歲的柯曉婷,在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已工作了7年。在這些需要護理的新生兒出院之前,她就是他們的“臨時媽媽”,喂奶、輸液、撫觸、清洗、換尿布、量體溫……“臨時媽媽”的這雙手,是小家伙們來到人世間感受到的第一縷溫暖。
?
第一次握小寶寶的手,小小的軟軟的都不敢動
住進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寶寶抵抗力都很弱。監護室對無菌要求很高,獨立隔離,任何人進去之前都得先換上隔離服并接受消毒。
監護室里擺放著上百個暖箱和各種儀器,為模擬胎兒在母親子宮里的情形,護士們用輕柔潔凈的布被圍成“鳥巢”(鳥巢式護理),寶寶安睡其中,有的僅比手掌略大。
對于新生兒科的護士們來說,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洗手:每接觸一個寶寶前后都要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水洗加上“快手消”,一天要洗手上百次。
到新生兒科之前,柯曉婷在大內科工作。她說,剛到這里時,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很緊張。“第一次握這些小寶寶的手,只覺得小小的、軟軟的,我都不敢動。”她說,慢慢地她愛上了新生兒科,愛上了這些寶寶。“后來有了自己的寶寶,抱在手上感覺是一樣的。我就是他們的媽媽,都一樣愛他們。”
早產寶寶喂完奶要人抱,她上班時就用被巾背著他
柯曉婷來自“醫護世家”,她的父親在老家當醫生,奶奶曾是助產士。不過,她說自己選擇護士這份職業,與家庭影響不大,更多的是對這份職業的愛。
看到監護室的寶寶們在護士的精心照顧下,闖過呼吸關、感染關、營養關,最后順利出院,作為“臨時媽媽”的柯曉婷感到很幸福。“這些小家伙無法用語言或動作來表達,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哭,可是有的寶寶連哭都做不到,這里的護士都學會了聽懂‘嬰語’的本事。”她說。
監護室曾有個早產寶寶,護士們給他起了個小名“小百萬”。柯曉婷說,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小百萬”長得胖乎乎的,他總是無法安靜地躺著,吃完奶就要人抱。柯曉婷上班的時候,就經常用被巾背著“小百萬”。4個月后“小百萬”出院時,“臨時媽媽”們都很舍不得。
為彌補孩子,成“曬娃狂魔”,兒子“讀懂母愛”讓她感慨
“要照顧那些孩子,難免虧欠了自己的孩子。”她說,自己經常加班,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便將孩子的生活點滴用手機記錄下來:讀書、運動、拉琴、發表文章,還有一些有趣的“語錄”,發在朋友圈,結果她被朋友們戲稱為“曬娃狂魔”。
媽媽的辛苦,兒子都看在眼里。柯曉婷說,13歲的兒子是晚報小記者,時有文章發表。“我的一切,都緊緊地牽動著媽媽的心”“我占據了媽媽的整個世界”……在《微信里的母愛》一文中,孩子一句“在媽媽的微信里,我讀懂了母愛”,讓柯曉婷既感動又感慨。
她說,兒子小小年紀就懂得保護媽媽。她上夜班,他要求她到了醫院必須打個電話報平安。有一次剛上班她就忙著搶救危重患兒,等工作結束后拿起手機,看見有無數個未接來電。她趕緊回撥過去,電話一接通,就傳來兒子的哭聲,原來他以為媽媽在路上發生意外了。
有一年除夕夜,柯曉婷值班,兒子陪她去了醫院。隔著玻璃,看到暖箱里的小寶寶身上插著各種導管,他主動對媽媽說:“這些小寶寶太可憐了,你多陪陪他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