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沙坡尾避風塢沿線每個細節都留住了歷史。圖為王火明坐在石凳上納涼
改造前,沙坡尾避風塢沿線建筑立面破損
改造后,湖濱南路沿線墻體粉刷一新,有了統一的店招門楣
改造前,湖濱南路沿線碰窗、綠植、管線外露
東南網5月26日(福建日報記者
鄧婕)白天移步換景,夜晚絢麗多姿,如今的思明既有顏值更添氣質,不變的是風貌改變的是面貌。
在思明百姓看來,城區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也給他們帶來了生活之變——在沙坡尾避風塢沿線,這里的居民終于和危房說再見;在鷺江道上,百年騎樓舊貌變新顏,煥發出新的魅力;老街湖濱南邊,在經歷過三四個月整治之后,如今店招門楣變得整潔有序……
環境在變,人也在變。居民們臉上真誠笑容、城市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的“精氣神”,讓人感受到了思明人在面對世界之時的信心與動力。
無物業小區環境美
“你們上來看看,我們這棟樓終于像個住家了!”5月20日,許佳祝站在湖濱南路160號的大門旁,激動得滿臉通紅。
湖濱南路160號沒有名字,是一個無物業小區,這也是它面貌煥然一新的最大瓶頸。許佳祝說,在這里住了30多年,環境一直讓她很糟心。幾棟獨立樓“藏”在沿街小巷里,老式的防盜門外皮已經生銹剝落,斑駁的墻體隨處可見小廣告。每層的走廊都擺滿了花草,占用了公共空間,進出極為不便,夏天一到,就成為蚊蟲的“樂園”。
相比街對面美輪美奐的豪華酒店和樓盤,湖濱南路160號就像一個封閉的孤島,被圍困在河畔。許佳祝說:“雖然我們這么多年日子也過來了,但如果能改善,誰不期盼啊?”
隨著思明區立面改造工作的深入推進,許佳祝他們的期盼竟成為現實。
在思明區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中,開元街道湖濱南沿線目標共涉及建筑64棟,需重度提升10棟,中度提升26棟,輕度提升(外墻粉刷、磁改涂等)10棟,基本不整治提升(外墻清洗等)18棟,湖濱南路160號屬于重度提升范疇。2016年11月,該街道根據“先難后易”的工作思路,為許佳祝他們改造出了一個“新”家園。
去年超強臺風“莫蘭蒂”所帶來的傷害還歷歷在目,改造首先從拆除碰窗開始。但許多居民多年來都習慣了在碰窗上晾衣服,這項工作會順利開展嗎?
拒絕空想,行動才是出路。開元街道在社區宣傳欄、小區公示欄、樓道公示欄等公共空間張貼廈門“兩違”整治通告,發放《致居民一封信》爭取居民群眾理解支持。社區工作人員走街串巷,入戶居民、商家宣傳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有時忙到夜里近11點。
居民們說:“改造是我們的心愿,碰窗上晾花花綠綠的衣服,沿街經過確實很難看,廈門是文明城市,這樣不文明的現象我們可不能展現在國際友人面前。”
在取得居民支持后,街道請來施工隊搭好鋼架,把生銹失修的碰窗全部變成安全美觀的隱形防盜窗,這樣一來,雨水再也飄不進居民樓,馬路上的噪音也基本隔絕,這對于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是一份實實在在的福利。
不僅如此,開元街道還給裸露的空調外機“穿”上了衣服,既形成協調、美觀的視覺效果,又可減少安全隱患和噪音污染。
外觀整齊統一了,內里可不能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很快,許佳祝他們發現這個無物業小區的樓下有了嶄新的信報箱,樓梯間破損的墻體得到了修繕,斑駁的墻體清洗得雪白,甚至每一層都加裝了扶手。
讓居民們興奮的喜事,還不止環境得到了美化這一樁。在開元街道整治提升工程中,“立面整治提升工作群”微信群成了重要的溝通平臺,隨時準備為居民解決大小事。
68個群成員,不僅有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有代建、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更有掛鉤街道的區級領導。有什么問題發到群上,相關責任人馬上提出解決方案,工程中出現的問題絕不拖到第二天,做到“日清”。每天晚上10點多,群成員還會收到一條群微信。這條由監理單位制作的微信,圖文并茂地介紹每天的工程進度,64棟樓無一遺漏。再晚一點,一張由街道工作人員制作的“立面整治提升工作報表”,也會發送到群里,每棟樓的進度一目了然。
據了解,目前開元街道外立面整治提升工程已有59棟進場施工,占總量92%,已竣工9棟;拆除違章155處,拆除面積8094.4平方米,拆違率173.7%。
餐廳老板張朝暉: 改造帶來好生意
天剛剛擦亮,被譽為廈門版“外灘”的鷺江道露出了全新容顏,一排灰白色干凈的廊道,廊道上一溜棕色木質廣告牌,孕育著希望,顯露著生機。
“將軍匙海鮮餐廳”的老板張朝暉,照例6點多來到店里巡察。這是一個經歷了一旬歲月洗禮的海鮮餐廳,如今重新煥發活力,枝繁葉茂,無聲地講述著鷺江道立面改造的故事。
“說實話,這幾年廈門海鮮餐廳的品類越來越多,我們這樣的老店不好停車,環境破舊,真的很難吸引到客人。”張朝暉說。2016年11月,思明區正式啟動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不管是在環島路、湖濱南路,還是在會展中心周邊,一棟棟老舊的建筑紛紛進入了立面改造時間。鷺江道自然也不例外。
從一面墻到一根立柱,從一扇門到一頁窗,從一塊磚到一抹綠,鷺江道沿線逐漸開始有了改變。
然而,張朝暉的期望卻依然有所保留。他不知道,這樣的立面改造會持續多久;他不確定,這樣的改造會給自己帶來什么;他更疑惑,鷺江道沿線商家、居民那么多,改造如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張朝暉所想也是鷺江街道負責人所思。鷺江街道采用倒排工作進度的辦法,排出月計劃表和日進度表。從去年12月開始,每天下午四點半召開工作推進協調會,參會的有鷺江街道、城管鷺江執法中隊、相關社區、代建、施工、監理、設計等單位,直擊“兩違”拆除、立面改造提升中存在的問題,不留死角。
這讓鷺江居民們耳目一新。張朝暉說:“政府誠意滿滿,我們不配合說得過去嗎?到頭來,獲益的是我們自己。”說罷,張朝暉主動聯系社區,配合拆除店招。不僅如此,他還熱情為施工人員提供各種方便:每天早上7點,他開店門為施工單位供水供電;施工人員渴了,他主動送上茶水。
看到外部環境提升了,張朝暉動起了內部重新裝潢的念頭。“里外統一更好看,”張朝暉說,“況且‘前有大佬后有追兵’,我們經營上不敢有絲毫松懈。要想長久發展,立面改造是一個好時機。”
張朝暉將海鮮餐廳重新定位為“花園式”,桌與桌之間用齊腰的木頭隔開,里面種上植物,飲食區和生鮮點菜區分開,保證地面干爽,廚房里天然氣代替了煤氣瓶,提高了安全性。最讓人稱贊的是,張朝暉還犧牲桌數,把門店往里縮短60厘米,廊道上多出來的部分設置綠化帶,為鷺江道沿線再添一份景致。
如今“新店”開張不過7天,“將軍匙海鮮餐廳”生意就有了很大起色,候餐區常常坐滿了客人。張朝暉自信地說:“環境好,菜好,今年營業額不愁做不到500萬元。”
據統計,截至4月18日,鷺江街道立面整治已完工398棟,占計劃數的91.3%,其余計劃將于5月底前完工。
沙坡尾住戶王火明: 經年老厝換新顏
廈門已經入夏,每天下午,王火明都會取一份報紙,泡一壺鐵觀音,坐在自家門前的石凳上納涼喝茶。
他的周邊,是郁郁蔥蔥的大片綠植,安若明鏡的河面。來往游客不時響起一陣陣笑聲,讓沙坡尾的靜一下顯得靈動起來。
王火明是本地人,之前因為工作關系搬離了沙坡尾,現如今老母親患病,為了方便照顧她,王火明又搬回了沙坡尾。
這一回來,把王火明著實嚇了一跳:靠近馬路的墻體粉刷一新,雜亂無章的管線不見了,鏤空的架子隱藏、修飾了空調外機,與建筑融為一體。另一面,避風塢沿線的住家,參差不齊的碰窗已統一縮回,房屋外墻的磚紅色與米黃色相間,透著溫馨,曾經坑坑洼洼的道路鋪上了木棧道,轉角處還種上了桂花樹、三角梅。
沙坡尾,說它是老廈門鄉愁文化的初始記憶,這一點也不為過,它具有獨一無二的疍民文化、歷史印記和文化創意。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的老城區,思明區應該如何進行立面改造?
廈港街道借鑒同為小漁村的意大利馬納羅拉的經驗,對避風塢沿線建筑進行“微改造”,對破損的建筑立面和屋頂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對建筑立面和屋頂進行“整理”,恢復沿線建筑的閩南特色。
去年年底開始,廈港街道啟動災后重建再發力工作,對環塢的老舊建筑逐棟進行整治提升,墻面修補刷漆、碰窗規整美化、空調外機規整加固,每個細節都留住歷史,又展現多元文化和現代藝術感。
“真不敢相信這是50多年的房子,有種搬進新家的感覺!”王火明看著,樂著,也想著是不是可以向街道提出修繕房頂建議,沒想到,今年春節前廈港街道和沙坡尾社區居委會考慮到他家的特殊情況,主動請人重新設計并做了全新的門窗、雨披、防水層。
王火明笑了,笑容中含著點點淚花,“再也不用一到下雨天就拿出鍋碗瓢盆接水了。”
施工不可避免地對居民生活產生影響,但王火明說,個人利益小于城市利益,噪音是暫時的,幸福是一輩子的。生活品質提高了,越來越多人了解沙坡尾了,大家心里都由衷地高興。
據悉,廈港街道立面改造提升工作已接近收尾,截至本月18日,412棟立面整治提升樓棟已完工406棟。重要路段如演武大橋沿線、避風塢內側的整改基本完成,細節提升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