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0日廈門訊 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海滄,每天下午4點鐘,背起書包的海娃們,興致勃勃地聚集在一起接受優秀文化的滋養。這就是海滄依托社區書院,讓海娃們愛上學習、感受成長的“四點鐘學校”。目前,14個社區書院中有8個社區成立了“四點鐘學校”。 這也是海滄盤活各類相關資源,連接歷史與現狀,融合本土與新海民,大力弘揚耕讀文化,全面提升居民人文素養,為文明創建注入新內涵的創新實踐。 四點鐘學校 成孩子讀書好去處 海娃們放學后無人看管,作業沒人督導,這是海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成為“四點鐘學校” 成立的重要原因。 當然,“四點鐘學校”不是簡單托管,而是讓教育納入學校、社區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安全地帶,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補充,和“耕讀文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海滄的“四點鐘學校”多為紅磚古厝,是孩子們讀書的好去處。 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和臺灣教師交流文化,可以相互探討作業,一起學習文明禮儀、國學經典;還可以唱歌、下棋、看電影,或到書院前的菜地里親身體驗耕田、播種等有趣的農耕生活。這切實解決了家長們的迫切需求。 耕讀文化? 傳承海滄寶貴精神財富 十八大以來,習大大多次強調家風,說的是“小家”,著眼的是“大家”。傳統家風家訓中最基礎的部分,就是耕讀傳家。 家風家訓一直是海滄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中,海滄出現了很多鄉賢名人,創造了許多第一、唯一,尤以耕讀文化特別突出。 2016年下半年,海滄全面啟動了弘揚“耕讀文化”活動,比如“耕讀傳家”進社區、進校園、誦讀國學經典、曬家風亮家訓……這些形式多樣的,亮點紛呈的活動就是對習大大提倡的家風建設最好的落實,同時也讓“耕讀文化”深深融入了海民們的日常生活中。 耕讀傳承 以嶄新形式回歸海民身邊 面海而興、踏海而來。因此,海滄的耕讀文化也帶著濃濃的海洋味,耕的是海,讀的經濟基礎也同樣來源于海上。 海滄“四點鐘學校”,正是這種海納百川、開放與包容的生動體現。它不僅將耕讀文化的傳承落在了實處,更是對綿延不絕的國學風尚進行了創新,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回歸到了海民身邊。 誠然,長期受益于耕讀文化的海民們,耕讀基因已外化為不斷進取、開拓創新、不懈前進的精神動力,也包括在防抗臺風莫蘭蒂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屈不撓的團結精神。 |
相關閱讀:
- [ 06-08]廈門海滄區: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 06-06]廈門市海滄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 06-06]廈門: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 06-02]廈門海滄街道以書法形式展現優良家風 傳承耕讀文化
- [ 05-08]廈門海滄耕讀文化講說團走進海虹社區 家風家訓傳子孫
- [ 05-04]海滄:探索實踐“耕讀文化” 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 [ 05-02]海滄新陽豐富形式傳承耕讀文化 鑄就好家風好社風
- [ 05-02]晉安區開展“好家風、好家訓”閱讀活動 傳承耕讀文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