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新建開放式的“健康小屋”,受到群眾的歡迎
集美區委書記李欽輝(左一)在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
集美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做好公共衛生服務,熱心為社區兒童預防接種
社區“醫聯體”建成后,廈門二院主任醫師團隊在集美街道衛服中心坐診與傳幫帶
東南網6月27日(福建日報記者 王文津 方琳穎)今年76歲的張秀英,從東北老家來到廈門與兒子定居在集美區銀亭社區。今年2月17日,老人在家中突感天旋地轉,嘔吐不止,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簽”醫生黃海瑞、李娜聞訊后,冒著傾盆大雨趕到張秀英家,經現場診治為急性腸道炎,服藥半小時后,張秀英老人病情隨之好轉,爾后醫生留下藥才放心離開。
與張秀英一樣,家住盛光社區的胡建中也是一名省外的退休老人,來集美投靠子女多年,是一位高血糖、高血壓“三高”患者。由于心理素質比較脆弱,一遇病情變化,心情就產生巨大落差。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家簽”醫生戴亞莉、李偉瓊便笑臉相迎,鼓勵他堅持服藥,多鍛煉,注意飲食均衡,使胡建中老人的病情日趨穩定。
這就是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所家門口的“貼心醫院”!幾年來,這所扎根基層的社區醫院在集美區衛計局和集美街道的支持重視下,與轄內三級醫院攜手打造社區“醫聯體”,建立大醫院主任醫師、社區醫院全科醫師、健康管理師為骨干的“三師共管”團隊,成為百姓健康的“守護神”,寫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走進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見五層樓的門診部門庭若市,看病的、取藥的、打預防針的、中醫理療的患者絡繹不絕。醫務科的醫生說,天天這樣。特別是分級診療以來,小小的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一下子就增加了46%,達到日均600多人次。
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落在集美城區集源路南側,包括醫生、護士、各種勤雜人員在內總共才有35個人,卻承擔著城區5.3萬常住人口的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在人手少、任務重的情況下,集美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以一種責任擔當的精神,努力為轄區群眾健康服務。
岑東社區有一位姓尹的居民,女兒患有精神方面的障礙,前幾年又遭遇事故,雙下肢截肢、大小便失禁,從大醫院手術回到家后,需要定期更換導尿管,這讓家人感到十分為難。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后主動承擔起了為病人更換導尿管的工作,從2013年開始,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張冬龍和兩個護士一起,定期來到老尹家,為病人診療,更換尿袋尿管,5年從未間斷。更讓老尹感動的是,他女兒精神病發作時每年都要到仙岳醫院住院治療二至三次,衛生服務中心領導和張冬龍醫生從中幫忙做個案管理病理,多方協調減少了他5000多元的醫療費用。要知道,那時還沒有家庭簽約醫生,靠的是“急病人所急,幫病人所需”的服務精神。
銀亭社區有位八十高齡的老人,患有“骨結核”,需要每月抽血化驗肝功腎功。自從臥床后,他的女兒只好每月用擔架把老人抬到衛生服務中心,這一來一去,上下樓梯很不方便。集美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新梅了解后,找來社區醫生李娜安排護士每月上門為老人抽血化驗,解決患者家屬的后顧之憂。
就這樣,辛勤的服務換來了群眾的口碑。一封封充滿激情的感謝信寄到了集美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寄到了集美區衛計局。
“我是岑東社區的居民吳水香,今年87歲,身患多種疾病。去年10月到中山醫院動手術轉診回來后,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陳新梅和社區醫生王寶樹問長問短,第一個向我要了出院小結,仔細察看傷情并交代術后事項,還經常打電話詢問病情恢復情況。理療科醫生何國勝,在人手少病人多的情況下,熱心為我做理療,常常早來晚歸,讓人感動。”
“我是潯江社區居民賈紅偉,前一段78歲的母親來我這里小住,不料高血壓突發躺在床上。社區醫生李娜收到我的求助,當即趕來家中送醫送藥——”
“李娜醫生在自己休產假期間,還打電話發微信給我詢問病情控制情況,真讓我感動!”名叫關永賢的居民在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值得一提的是,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分級診療為契機,以家庭醫生簽約為抓手,建立了互動微信群,在醫生與患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打造社區“醫聯體”
又到周五,廈門二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李亞林和眼科主任醫師李進明,準時來到
集美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跟班醫生一起坐診看病,言傳身教。
與李亞林、李進明一起下派到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的二院主任醫師團隊還有何潔、熊強、周立新、牛建平,羅芳濤以及顏濤玲、謝紅旗等10名主任醫師,他們分別是周二、周三、周四以及周天上午。
社區醫院來了主任醫師,家門口也能看上好醫生大醫生的消息傳開,各社區病人紛紛轉向,既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局面,又極大地方便了社區群眾看病。
這是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集美區衛計局的支持幫助下,抓住分級診療發展機遇,攜手三級醫院共同打造的第一個“社區醫聯體”。
集美街道地處集美中心城區,周邊有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有4A級旅游景區,常住人口多,外來員工也多。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而發展緩慢,表現為門診場所小,醫護人員少。面對發展“瓶頸”,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新梅一直在尋找破解良策,她看到轄區內的廈門第二醫院“兵強馬壯”,心里很是羨慕。
2015年6月,廈門市分級診療工作啟動,陳新梅看到了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發展的前景,她奔走于區衛計局和街道之間,為推動分級診療打造社區醫聯體而努力。在市區兩級衛計部門的共同推動下,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終于牽手廈門二院和福建省康復醫院,共同打造“醫聯體”。于是,廈門二院這個三級甲等醫院派出了心血管、內分泌、婦幼、中醫、呼吸道等10個專科的主任醫師團隊來到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醫院一起建立“主任醫師、全科醫師、健康管理師”為主體的“三師共管”團隊。最近在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兩岸中醫藥交流會上,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了專題發言,受到兩岸同行的好評。
集美區衛計局局長林云建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認為,大醫院10名主任醫師專家團
隊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等于集美區一下子引進了10名高級別、高層次的名醫,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好醫生,這也標志著基層醫療水平將得到極大提升。林云建表示,集美區正在總結這一方面的經驗,組織各街鎮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全科醫生跟班大醫院主任醫師,結對子,傳幫帶,不斷學習與提升自己的醫療衛生水平。
借“船”出“海”,合作雙贏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二孩政策的實施,社區衛生服務面臨著醫療、公共衛生、婦幼保健等方面的調整,如何做好養老服務與計生政策調整后的服務,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并取得經驗。
與社區養老機構建立醫、養、護合作,就是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服務的一大創新。
集美街道轄內有一所叫廈門愛欣老年公寓的養老機構,里面住著130多位來自各地的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糖尿病、老年癡呆以及帕金森綜合征等疾病,雖然愛欣老年公寓配有專業醫生護士,但在數量、藥品以及醫療器械上都遠遠不足。去年5月,集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動作為,牽手愛欣老年公寓,共同建立醫養結合與醫養護一體化管理的健康服務新模式。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免費為愛欣老年公寓130多名老人建立起健康檔案,每年進行一次免費體檢,每季度舉行免費健康知識講座,同時為老年公寓工作人員進行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培訓指導,隨著醫養結合與醫養護一體化管理新模式的實施,愛欣老年公寓的老人們健康更加得到了保障。負責這里醫務的全科醫生張道森發現今年78歲的陳長勤,老年癡呆與帕金森綜合征加重,便主動與廈門二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牛建平預約進行檢查治療,隨后又進行跟蹤服務。社區醫院的用心服務,讓老年公寓和老人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和民生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