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詹文)不管施工啥,凡是要破路開挖,都得審批。但尷尬了,審批單位也不知道地下管線的分布,不知道這一鏟子下去會不會挖破哪條管線,只能“閉著眼”審批。昨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對《廈門經濟特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二審,“看不見”的審批、老城區管廊規劃成為審議中的關注點。
地下管線分布信息必須公開共享
市民常目睹這樣的情況:挖掘機正在路面破路施工,結果一鏟子下去就挖破根水管,造成路面涌水或是局部停水。許多市民不理解,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也不理解:有關部門到底咋審批的,把關如此不嚴。但昨日,相關審批部門卻“喊冤”:目前全市地下管線有20多種,比如電力、通信、供水、供電、供氣,涉及管線產權單位17家,這20多種管線在地下到底是怎樣一種錯綜復雜的存在,審批單位完全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每個管線產權單位都有關于自家管線在地下的具體分布,但這些信息并沒有全市共享,連相關審批單位都不曉得。對此,許多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全市應“一盤棋”,有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所有管線都必須入廊,沒有管廊的區域,地下管線的分布信息必須要公開共享,各管線單位有義務提供各自管線的信息,統一納入“多規合一”平臺。
全市建設了各種類型的信息平臺,但卻各自為政,常委會組成人員一致認為,要把全市各種相關的信息平臺共享起來,讓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綜合管廊、地下管線的信息都應統一納入“多規合一”平臺。
因地制宜編制老城區管廊規劃
多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現有的管廊建設主要集中在島外新城,規劃建設管廊已經較為規范,但目前廈門的問題主要存在于老城區。老城區道路破路開挖、“拉鏈”現象不斷,街巷中“空中蜘蛛網”嚴重影響市容市貌,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管線事故多發,安全隱患多,廣大市民意見特別集中。為此,草案新增一章,對老城區管廊管理做出特別規定。
考慮到老城區現有的規劃、可利用空間、人流、交通影響等實際狀況,在短期內全面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面臨諸多實際困難,新修改的草案提出,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規劃,立足長遠,逐步、有序、全面推進老城區的管廊建設。編制老城區管廊規劃,并納入全市管廊專項規劃。老城區管廊規劃編制,要結合地鐵建設、舊城更新、道路整治、河道治理、棚戶區改造、地下空間開發等要求,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管廊建設。
新修改的草案還提出,新建、改建、擴建地下管線項目,應根據實際,同步建設管廊。老城區管廊建設具備條件的,應規劃建設干線管廊、支線管廊;不具備條件的,應根據實際,統籌規劃建設纜線管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