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5日訊 (記者孫露)上周,浙江海寧一個5歲小男孩趙趙(化名),耳朵里堵著一塊尺寸達0.79×1.39厘米、“和水泥一樣硬”的巨大耵聹(耳屎的醫學名),醫生費了很大勁才將其取出。為了掏出這塊耳屎,趙趙家總共花了5000元。 一般情況下,給娃掏耳屎不會這么“值錢”。但是這件小事其實講究不少,值得家長們好好學習一下。 平時不用特意給孩子掏耳朵 上文提到的小男孩趙趙,為什么會長出“巨型耵聹”?據說是從出生起就沒有掏過耳朵,積攢下來的。 那么,家長是不是要定期給孩子掏耳朵呢?醫生的答案卻是“不”。廈門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葉海杉說,一般情況下,不建議人為清除耵聹。 耵聹是由外耳道外側1/3皮膚內的皮脂腺和耵聹腺分泌的分泌物,與脫落的上皮組織、灰塵等混合形成的。耵聹呈弱酸性,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并且對外耳道具有保護作用,保護其免受水、創傷、異物侵襲等傷害,還可以防止小蟲子進入耳朵。 多數情況下,借助平時的咀嚼、張口等運動,成人及兒童的耵聹都能自行從內向外移動排出。如果用堅硬的工具掏耳朵,很可能損傷兒童嬌嫩的外耳道。使用棉棒挖耳則可能會導致耵聹向內推,使其無法自行排出。如果耵聹生長過快,家長為兒童在家自行清理耳道時,建議最好使用兒童專用的細小棉棒,且深度不宜超過2厘米。 耵聹栓塞時醫生這么處理 耵聹在耳道內過度聚積時就是耵聹栓塞。如果在常規體檢時,醫生發現孩子的耳屎阻塞了外耳道;或孩子出現聽力下降,耳痛,進水后耳脹耳悶、頭暈、耳鳴等,則需要耳鼻咽喉科專業醫生進行清理。 廈門市海滄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葉輝表示,常規處理耵聹栓塞的辦法有手法取出、沖洗、耵聹溶解三種,根據具體情況可單獨或聯合使用。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最好到醫院就診,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生處理。 和耵聹栓塞相比,不當挖耳所面臨的風險更大。建議家長們不要自行給孩子挖耳,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挖耳,以免好學的孩子們模仿,不小心出現鼓膜、耳道等損傷而影響聽力。 |
相關閱讀:
- [ 02-28]某夫妻打架 妻子的耳朵竟被丈夫咬掉無法修復
- [ 10-13]耳朵嗡嗡響別不在意 可能是鼻咽癌的預兆
- [ 09-10]廈門某男蚊子躲耳朵里嗡嗡響 有異物在耳朵要就診
- [ 07-17]孩子游泳后耳朵痛反應慢 可能是得了中耳炎
- [ 06-01]女子打耳洞耳朵長包 專家:疤痕體質別輕易打耳洞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