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演出中,管風琴與豎琴合奏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路然)昨日是2017鼓浪嶼音樂節(jié)的最后一天,“鼓浪嶼”成為音樂人共同的話題。在專題講座中,臺灣音樂教授探討鼓浪嶼音樂劇的可能性;閉幕音樂會上,臺灣管風琴家更獻上以《鼓浪嶼之波》為主題的管風琴樂曲,奏響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的最強音。在鼓浪嶼這座音樂之島,海峽兩岸的音樂人正在攜手讓樂聲流淌,音樂不息。
昨日下午,在廈門市音樂學校鼓浪嶼校區(qū)音樂廳,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兼表演藝術中心主任、臺灣杰出藝術貢獻獎得主林淑真以《舞動鼓浪嶼的文史——讓想法歌詠成真》為題,為鼓浪嶼提供了在音樂文化方面可供參考的發(fā)展方向。她認為,鼓浪嶼可以嘗試打造原創(chuàng)音樂劇和觀光劇場,將音樂文化和旅游相結合,令鼓浪嶼的音樂傳統(tǒng)更好地傳承延續(xù)。
登臺作品:
臺灣作曲家創(chuàng)作三首作品,昨晚是首次演出
入夜,亮起霓虹的八卦樓回蕩著氣勢恢宏的管風琴樂曲,《異彩的鼓浪嶼管風琴音樂——2017鼓浪嶼音樂節(jié)閉幕式音樂會》上演?!稙楣茱L琴而作的鼓浪嶼主題變奏曲》《王者之聲-管風琴四手聯(lián)彈》和《上行之詩-為管風琴與小鼓而作》三首作品的世界首演在一片期待中登場,三首作品皆為臺灣著名作曲家許雅民所作。
其中,《為管風琴而作的鼓浪嶼主題變奏曲》的演出最受矚目。樂曲開始時雄偉恢宏,展現(xiàn)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隨后流暢和緩,猶如老者訴說鼓浪嶼的往事。當和聲加入,節(jié)奏加快,好似旭日東升,光芒映照小島,所有音符都在傳頌贊嘆著鼓浪嶼永恒的美麗。樂曲間,《鼓浪嶼之波》的旋律穿插響起,響徹八卦樓,更回響在每個聽眾的心里。
演奏主角:
鎮(zhèn)館之寶曾在臺風中受損“失聲”,昨晚是修復后首次登臺
昨晚音樂會上,擔任主角的正是風琴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09年制造的諾曼比爾管風琴?!八囊羯娴暮馨?!”臺灣管風琴師觸摸這臺管風琴后,無不對它贊不絕口。然而,早在數(shù)個月前,管風琴因為“莫蘭蒂”臺風受災進水,一度“失聲”。經(jīng)過約3個月的修復,昨晚是管風琴復原后的首次演出。
參與修復諾曼比爾管風琴的技術人員劉嘉杰介紹,管風琴進水后之所以會“失聲”,是因為制作管風琴使用的牛骨膠溶化后,流進機械內,以至于機械被粘住了。此外,管風琴部件內的皮件遇水風干后也會變硬。因此,3個月間,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專業(yè)工作人員團隊拆開管風琴,清理牛骨膠,更換皮件,最后重新組裝部件。
昨晚,當這臺108歲的管風琴再次發(fā)出絕美的音色時,全場聽眾為它著迷,掌聲久久不息。
【幕后】
臺灣作曲家許雅民:
把《鼓浪嶼之波》
融入管風琴樂曲
作為將《鼓浪嶼之波》融入管風琴樂曲的第一人,許雅民將這次創(chuàng)作歸結為海峽兩岸知音之間的合作?!袄钗疵骼蠋煱选豆睦藥Z之波》唱給我聽的時候,我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深受感動。”許雅民說,廈大藝術學院教授李未明給出了靈感,啟發(fā)他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歷時一個多月,并不算容易,難度就在于《鼓浪嶼之波》本身擁有東方色彩,可是管風琴全曲必須以西方寫作技法完成。”在許雅民看來,最終完成的《為管風琴而作的鼓浪嶼主題變奏曲》就如同鼓浪嶼一般,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
為了音樂節(jié)演出,許雅民特地提前一周來到鼓浪嶼準備。時隔6年,這回他走遍了鼓浪嶼的大街小巷,發(fā)現(xiàn)這里變得整潔,尤其是對人文歷史的保護很到位?!霸谂_灣我們得知鼓浪嶼申遺成功,都感到歡欣鼓舞!”
令許雅民欣喜的是,鼓浪嶼的洋樓庭院、博物館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展示,而是靜靜地講述歷史,表現(xiàn)出鼓浪嶼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十分注重文化傳承。他希望,今后鼓浪嶼能多舉辦管風琴培訓班,“我很樂意來到這里教授管風琴作曲技藝,讓管風琴成為鼓浪嶼音樂花園里永恒綻放的異彩之花?!?/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