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5年前,曾消失了144年、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鳥”的紫水雞重現廈門杏林灣,5年后,10只紫水雞又現身廈門翔安張埭橋水庫。紫水雞的再現,讓廈門人欣喜不已,決定將此處建成公園,給紫水雞安個窩。
2015年1月1日,廈門正式實施《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這是福建第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
2016年,廈門在全省率先獲得“國家生態市”稱號,島外4個區全部被授予“國家生態區”稱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1%;2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全省推廣。
清澈溪流從家門口經過
有自然彎曲的河岸線;有深潭、淺灘、泛洪漫灘;有常年流動的水,水質達到水功能區保護的標準;有鄉愁、有野趣……如今,廈門在生態治水上已經勾畫出一幅藍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廈門市河長辦主任、市水利局局長郭金煉介紹,近年來,廈門堅持統籌發展、源頭治理、因地制宜、多元共管,以小流域為單位,大力推進山、水、田、林等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形成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三分治七分養”,廈門全面建立和實行了市、區、鎮(街)三級河長制。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河段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治理和保護,并接受考核,消除了多頭治水。
清新空氣從鼻尖飄過
不久前,有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了來廈門旅游的游記,開頭寫著:“廈門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清新的空氣。”
清新的空氣背后,廈門有一套自己的規格。50以內的AQI(空氣質量指數)屬于優,但只要指數超過60,對于廈門各部門來說,必須馬上行動起來,通過一系列降塵舉措迅速治理污染問題。
廈門迅速的反應,快速的動作,在福建省拿下了多個第一。比如,率先完成了全市97家涉重金屬企業污染整治,并深入開展清潔化改造;率先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排污權核定工作,全面推行排污權交易,2016年完成了26家企業排污權收儲和335家重點工業企業的排污權核定等。
土壤在腳下散發芬芳
在廈門,每一袋危險廢物,從產生、儲存、運輸,到最后的處置,全程都被危廢管理平臺掌握著,所有這些信息集中起來,便是廈門市危廢管理的數據庫。這是廈門率先在全國推行“智慧環保”建設的一個成果,實現了數據信息化、動態化。
今年初,廈門印發了《廈門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這個被稱為“土十條”的方案意味著,從今年開始,廈門環保部門將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廈門將于2020年年底前摸清全市的土地健康狀況,建立土地“健康體檢單”。
為加強未利用地的土壤保護管控,廈門劃定了981平方公里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全市國土面積57.6%,明確規定禁止在生態控制線范圍內新建任何可能影響耕地土壤質量的工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