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訊 下暴雨就在城市看海,臺風來了就斷水斷電,反復開挖的“馬路拉鏈”,遍布街道的“空中蜘蛛網”,頻發的地下地上問題讓城市“里子”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如果說“面子”是城市的風貌,那么“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如何治好“里子”的“病”,廈門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
政府令讓管線住進“集體宿舍”
通過在城市地下開辟一條公共隧道,集中鋪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地下綜合管廊不僅可以集約利用地下空間,更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早在十二年前,廈門就開始了對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探索。2005年建設翔安海底隧道時,廈門就同步配套建設了干線綜合管廊。兩年后,湖邊水庫片區結合島內舊城改造過程中,廈門修建了全省首條城市干支線綜合管廊。
為探索地下空間“多規合一”,打造城市未來“主動脈”和“生命線”,廈門市將規劃建設干線、支線綜合管廊超過300公里,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市政走廊”大系統。
從建設地下管廊系統初探,到如今已建成投入運營的干線、支線綜合管廊29.48公里,廈門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城市規劃藍圖的近10%。
看似按部就班一帆風順的推進背后,卻有著許多讓城市規劃者頭疼的麻煩事,如何讓管線成功入廊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管線因為歸屬管理等原因,地方政府在協調時往往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在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王艷艷看來,不論是外部客觀原因還是內部利益驅使,各管線單位從眼前成本出發,自顧“一畝三分地”的做法,是管廊工程推進初期遇到的主要障礙。
據廈門市政府規定,管線入廊就要繳納相應的入廊費和運營費,在已有管線尚未損毀的情況下,讓管線單位再增加這部分的額外開支,似乎并非易事。
除了對各管線所屬單位的極力勸導,以政府令的形式強制管線入廊對廈門市推進綜合管廊工程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新開發和規劃的管廊區域,如果有管線經過,那它就必須入廊。對于老城區的已有管線,如果有整改治理需求則要借此將高壓線、架空線管廊化。”
王艷艷告訴記者,比起裸露在外,入廊的管線壽命至少能提高2到4倍,相較于管廊建設投入的巨大資金,入廊費用也只占到3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是政府在承擔,對企業長期發展來看,入廊不僅讓管線更加安全,同時也是一種成本的節約。
管廊這個名詞或許很多老百姓并不熟悉,然而它在保障我們日常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轉方面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看似冰冷的政府令背后卻有著細膩的民生溫度,而這也正是政府不遺余力推進的初心。
市場化讓政府告別“一肩挑”
從初期的修建到后期的維護,作為一項“高投入、低回報”的市政公共事業,要想通過入廊費和運營費的收取來挽回或抵消綜合管廊的成本開支,幾無可能。如何高效率的使用和可持續發展,管廊運營管理同樣考驗著設城市規劃者的智慧。
讓市財政投入管廊建設的資金作為財政注入資本金,并根據綜合管廊實際建設情況對建設資金進行補貼,而綜合管廊投資建設則交由專業的管廊公司負責。通過改變過去綜合管廊建設單一依靠財政投入的投融資模式,以企業化管理的方式來實現綜合管廊的“共建共享”,廈門率先在國內建立運營綜合管廊的“廈門模式”。
在此思路下,2015年1月18日,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揭牌,這是福建省內首家以建設、運營和管理城市綜合管廊為主營的企業主體。
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運作”模式,逐步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的多元化和市場化,同時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列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多元化的投資體制。
2016年,廈門首個以PPP模式建設的市政項目——翔安新機場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啟動,由中鐵海峽建設集團與代表廈門市政府的廈門市政管廊公司共同出資組建。項目合作期為20年,項目合同額14.77億元。
“現在國內的管廊建設是規劃先行,如果規劃滯后就會導致項目立項困難,從而影響管廊PPP項目的推進。此前頒布的政府令對于入廊的強制要求,以及管廊使用費和維護費收費標準的明確規定,都對吸引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起到促進作用。”王艷艷表示,未來廈門還將針對管廊全壽命周期的成本來進行測算,對入廊的管線單位收費也將進行調整,“收費更合理,同時也能更好的保障管廊的可持續發展。”
在廈門土生土長的學生小林,談起近年來家鄉的變化,最大的感受就是跟蜘蛛網一樣的架空線路不見了,街道變得清爽干凈了,“2016年9月‘莫蘭蒂’襲擊廈門的時候,也不像以前臺風來的時候那樣斷水斷電了。”
廈門的改變隨著政府的努力一點一點滲入百姓生活中。從強制入廊到成立專業的管廊投資管理公司,廈門用自己的決心和智慧去守衛城市“里子”,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緊緊抓在手上,讓碧海藍天的鷺島由內而外煥發蓬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