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6日贛州專電(本網特派記者 劉瑋)今天下午,“大美中國?生態贛鄱”全國知名網站媒體人走進贛州于都這座綠色生態大縣,與于都縣委書記藍捷面對面,近距離聆聽他對于都綠色生態保護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闡述。
生態大縣的綠色崛起
藍捷表示,于都縣位于江西南部、贛州東部,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357個行政村和1個省級工業園,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為“于都”。2012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瑞(金)興(國)于(都)經濟振興試驗區。
于都是百萬人口大縣,是贛州唯一一個人口超百萬的縣,總人口達111.5萬。而且還是資源大縣、生態大縣,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于都是千年人文之鄉。西漢高祖六年置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兩個縣之一,素有“六縣之母”之稱。于都是全國著名的“嗩吶藝術之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先進縣”,“于都嗩吶公婆吹”“于都古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于都是萬里長征起點,在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于都,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于都從此作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載入史冊并聞名世界。于都為革命犧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達16336人,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達1.1萬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國將軍。于都還是綠色生態富礦,有雩山、屏山、天華山、鐘公嶂等名山,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有貢江、梅江、澄江、濂水、小溪河5條大江大河,水資源非常豐富。還有屏山風景區這個國家4A級景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這個3A級景區,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可以說,于都的紅色、古色、綠色資源都非常豐富。
絕不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
人民網記者:藍捷書記好,主持人好。我是人民網的記者,在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戰略高度的今天,請問于都縣是如何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
中共于都縣委書記藍捷:近年來,我們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絕不以破壞生態、破壞環境來換取發展。具體來講,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于都山好水好空氣好,這是于都最大的優勢,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我們都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持之以恒地接力舉生態旗、走生態路、創生態之業。在工作中堅持“五個優先”:一是謀劃建設發展時優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二是做發展決策時優先考慮環境影響;三是調整經濟結構時優先發展生態產業;四是新上投資項目時優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五是考核發展政績時優先考核環保指標。
二是科學謀劃生態文明建設布局。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為了讓于都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讓群眾享有更多“綠色福利”,在去年召開的縣第十九次黨代會上,我們把“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今后五年的重要工作,寫入了黨代會報告。這個月,縣委召開了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的意見》,對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持續壯大綠色經濟、抓好生態民生工程等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通過這一系列工作部署,表明我們打造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
三是大力營造綠色發展濃厚氛圍。我們把學習貫徹生態文明理念,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機結合,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環保行動,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于都篇章加油助力。
光明網記者提問于都縣委書記藍捷
以實際行動打造江西生態文明于都樣板
光明網記者:請問藍書記,作為生態大縣,于都是怎樣以實際行動打造江西生態文明示范區于都樣板的?
中共于都縣委書記藍捷:我們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樣板,要靠實打實的項目來體現。近年來,我們搶抓政策機遇、主動作為,實施了一大批生態項目,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是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今年,于都成功申報為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我們重點實施了金橋崩崗片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廢棄鎢礦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低質低效林改造3個項目。目前,項目進展順利,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已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面積81770畝,建設示范基地34個,其中市級示范基地3個。在項目實施中,我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態修復,而是要變廢為寶,把“廢地”利用起來,讓群眾受益,為發展助力。比如,金橋崩崗片區這個項目,通過治理,可以成為我們城市東擴的重要平臺,還可以打造成為于都人民休閑的好去處,可以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深入開展“三凈”行動。“三凈”行動指的是“凈空”“凈水”“凈土”。“凈空”行動方面,主要是加快重點單位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升級改造,強化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加強PM2.5數據實時監測,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和控制城市揚塵等方面。“凈水”行動方面,主要是推行“河長制”,嚴格控制“江河”治岸和源頭保護,加強工礦企業、水產養殖、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全面消除五類及劣五類水體。“凈土”行動方面,主要是開展重金屬污染場地治理修復試點,深化生活、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處置,落實可養區、限養區、禁養區“三區”規劃,推進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等方面。通過“三凈”行動,讓于都空氣更加清新、水質更加甘甜、大地更加美麗。
三是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我們以推進“整治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為抓手,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讓農村有新貌、城市有新顏。比如,垃圾治理方面,我們加大財政投入,每年投入4000萬元以上,用于鄉鎮垃圾治理,同時每個鄉鎮建立一個以上垃圾中轉站,讓垃圾治理常態化、長效化。“空心房”整治方面,我們明確由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帶頭拆,截至目前全縣123個貧困村共拆除“空心房”8.8萬幢587.3萬平方米。整村推進方面,我們今年預計投入8億元,深入推進改溝、改水、改廁等“七改三網”項目和“8+4”公務服務項目建設,目前,123個貧困村新硬化通組路254公里,硬化入戶路69.3萬平方米,完成改廁5.92萬戶,改水6.14萬戶,新改溝21.8萬米。
另外,我縣以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以城鄉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兩大專項行動為抓手,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夯實舉措、補齊短板,大力改善和提升城鄉環境,樹立清風正氣,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讓綠水青山長在
央廣網記者:生態也是產業,我們想知道的是,于都是怎樣促進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
中共于都縣委書記藍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于都是生態大縣,生態資源是我們進位趕超的優勢。近年來,我們把生態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加快培育發展新經濟新動能,很好地推動了全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生態和產業的融合發展,我們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工業。我們嚴格環境準入制度,挖掘資源特色,推動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升級,機械電子、礦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優化提升,推動“主攻工業三年翻番”的目標實現。比如,我們的首位產業——紡織服裝,長期以來個體企業眾多,但是走的都是來料加工等低端路線,無論是人力資源、環境資源都消耗巨大。為加快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我們大力創建省級服裝服飾工程研究中心,引進了服裝龍頭企業——贏家服飾,擁有四大自主女裝品牌等核心資產,以極少的資源占用產生極大的附加值,同時吸引了廣州布言步語服飾、繽幕服飾、品立服飾、歐典服飾、潤興服飾、亞洲豹服飾等一大批服裝品牌簽約投資。再如,目前國家大力推動的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于都也先行先動,引進了裝配式建筑企業——投資10億元的贛州華強杭蕭鋼構有限公司,推動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不論是招商引資還是項目建設,我們都堅決摒棄過去那種“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理念,堅持擇商選資,環保不達標的堅決不要,環評不過關的堅決不上,落后產能、污染產業堅決淘汰,確保工業發展健康可持續。今年1-7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36.18億元,增長9.5%;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實現74.31億元,增長14.2%。
二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于都是農業大縣,山上有臍橙、油茶、梾木果,山下有蔬菜、水果,農業產業種類繁多、共同發展,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目標邁進。蔬菜產業是全縣的農業首位產業,我們以梓山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園為抓手,著力創建了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于都綠色富硒農業品牌。目前,全縣建設了1個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園,段屋、羅江、銀坑、禾豐等4個千畝富硒蔬菜基地及若干個共5000畝蔬菜基地。臍橙方面,建設了黃麟、車溪五豐、羅新3個萬畝臍橙示范基地,36個千畝基地。2016年,全縣臍橙種植面積達到13.5萬畝,產量7.06萬噸。油茶方面,油茶新造、綠中源油茶深加工、油茶低改、油茶撫育等項目加速推進,全縣油茶總面積達26.1萬畝。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農村)”,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和“智慧農場”工程,加快建設益農信息社、智慧農場建設。
三是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太陽能方面,既有安裝在每家每戶屋頂的“一戶一站式”光伏,也有集中連片式的大型光伏企業,如中設國聯。同時,我們在工業園區開展了可安裝光伏電站面積的情況摸底工作,計劃首先在國有企業廠房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下一步計劃在民營企業工廠廠房、居民住宅、商業樓宇逐步展開。風電方面,總投資4.25億元的于都屏山高山風電項目運營狀況良好。每年大約可為8.5萬戶家庭提供清潔電能,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43萬噸。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服務業。服務業的發展也是綠色產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于都旅游資源豐富,大有可為,在這之前也是全縣的一個短板,我們也正在補齊這個短板。我們以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為抓手,充分做好紅色、古色、綠色旅游“疊加”的文章,大力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游、綠色生態游、健康養生游、特色文化游,抓好一批重點旅游扶貧鎮、旅游扶貧示范點建設。目前,我們在馬腦寨投資4.8億元打造旅游景區,華僑城、萬達、保利等大型企業也在和我們洽談磋商,都有在于都投資發展特色小鎮、城市綜合體等項目的意向。
生態文明與扶貧攻堅共同發展
南方新聞網提問:藍捷書記,我們了解到,于都是國定貧困縣,中央提出的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就提到生態脫貧一批,那么于都又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攻堅結合的?
中共于都縣委書記藍捷:確實,于都是貧困人口大縣,目前還有六萬多貧困群眾未脫貧,我們黨委政府責無旁貸。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共享,多渠道、多途徑地引導貧困群眾參與到綠色產業的發展中來,實現“造血式”脫貧,提升脫貧實效。生態扶貧方式有很多,我給大家舉幾個主要的方面:
第一個,農業產業扶貧。我們的蔬菜、油茶、臍橙、梾木果、肉牛養殖、高山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都已經成為主要的扶貧產業。貧困戶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資金入股、加入產業合作社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實現脫貧。目前,全縣成立農業產業合作社653個。其中,蔬菜種植產業合作社達110個,肉牛養殖合作社48個,養雞合作社9個。今年上半年,全縣發放產業補助資金907萬元,30401戶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參與勞動、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農業產業發展。比如,蔬菜產業,除了投資8億元的梓山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園外,前段時間我們還與山東魯盛集團進行簽約,在縣里建設若干個共5000畝蔬菜基地,建成之后,將與其他農業產業一起,將全縣90%以上無產業無就業收入的特困群眾捆綁進來,確保貧困群眾都有產業收入,都能高質量地脫貧。再如,我們創新實施“五統一分”(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購苗、統一栽植、分戶管理和收益)油茶開發模式,解決了貧困戶“資金不足啟動難、經驗不足種植難、分散開發管理難、各自經營銷售難”等問題,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打下產業基礎。兩年來,共開發“五統一分”油茶1萬余畝。同時,還大力推動發展花卉苗木、林菌、林藥等多種林下經濟扶貧模式,進一步探索在山腳沿線發展花卉苗木、花果林木,切斷火災源頭,實現防火與增收的“雙贏”。
第二個,光伏扶貧。我們采取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微利經營與讓利于民相結合、輸血脫貧與造血脫貧相結合的方式,著力發展清潔環保的光伏產業,幫助貧困戶把“天上的能源”變為“地上的財富”。通過引導扶持貧困戶安裝“一戶一站”光伏發電設備,貧困戶能夠實現穩定收益,以安裝5千瓦裝機容量為例,年均發電量5500千瓦時,年均發電收益5000元左右,考慮到日常維護成本及費用因素,預計收回投資成本時間為6-7年。比如,羅坳鎮大橋新村,小區是古嶂片區的搬遷移民戶的集中安置區,實現了“搬得出”,樓頂是一套套光伏發電設備,讓搬遷戶“富得起”,好多貧困群眾直接說“搬出來就是脫貧了!”。
第三個,電商扶貧。我們推進電商產業發展,通過郵政E郵、農村淘寶等平臺,組織和引導貧困群眾參與電商發展,實現“買全球”“賣全球”,讓于都的綠色生態農產品、手工制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實現了價格的大幅提升,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比如,通過推廣臍橙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臍橙電銷價格由2.6元/斤提高8.1元/斤,價格提高了2倍左右。
第四個,生態旅游扶貧。我們結合鄉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游,推進“精準扶貧+現代農業+旅游”多元融合發展,實現精準扶貧與生態效益的多贏格局。目前,于都梓山田園綜合體、雩山旅游景區、屏山旅游景區、上蕉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銀坑紅色生態旅游古鎮、于都(羅江)馬腦寨旅游景區等鄉村扶貧旅游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