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得好 設施齊全的“社區圈” 在翔安東路,只見去年還是一片平地的九溪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現場,已然聳立起十幢住宅樓,其中三幢更是實現了主體結構的封頂。 到明年的年底,這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將具備交房條件,為市民提供2202套保障性住房,亦是今年廈門市重啟的保障性商品房的近千套房源所在。 這樣的建設現場,在廈門市許多最適宜居住的地方都在轟轟烈烈地建設中。隨著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推進,宜居宜業的島外新城聚焦著越來越多人的眼球,這里正在建起“區位好、配套好、品質好、環境好、體量大”的地鐵社區,為的就是要讓市民不僅“住得進”,而且“住得好”。 出門即是地鐵站,交通出行體系多元化,配建相應的教育、醫療、公園、養老等資源,地鐵社區正規劃出設施齊全的“社區圈”。 哪里有好的商品房,哪里就有保障性住房。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項目中,高林居住區緊鄰“廈門新客廳”——五緣灣片區;集美濱水小區,旁邊就是廈門新名片園博苑;古樓公寓,地處廈門配套齊全的前埔小區之內;湖邊花園,地處風景秀麗和交通便捷的湖邊水庫;觀音山公寓,位于廈門建設中的現代商務中心地帶。 管得嚴 確保住房的居住屬性 “刷臉”一下,人臉識別成功才能進入保障房小區,廈門保障性住房就要全面開啟“刷臉”時代了。目前已覆蓋房源近萬套,今后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區都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已經交付使用的也將一次性立項安裝,這一舉措為的就是在保障性住房小區控制各類人員進出,發現空置等違規問題,用智能化手段對保障性住房的一線管理進一步完善。 廈門市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建立起完善的申請和退出機制,最大的體現就在于從“福利性”到“保障性”的轉變。保障性住房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為的就是實現老百姓的安居夢想,構建和形成穩定的居住關系。 廈門市的保障性住房改變過去實物分房的“福利性”,強化政府公共職能,面向社會住房困難家庭,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提供多類型的“小戶型”住房。同時在制度設計上,通過購房滿5年方可上市交易、交易時要向政府補繳土地收益等限制,有效防止了對保障性住房的投機炒作,確保了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屬性。 住得安 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 2006年以來,廈門市通過構建一套符合本地實際的分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解決一批批市民住的問題,讓市民實現“安心居住”。 這些年,廈門市保障性住房實現了從“過渡性”向“安心居住”的轉變。讓市民“安心居住”,這正是廈門市保障性住房體系長期以來著力樹立的核心要點。 經過多年實施和調整,廈門目前保留了以配租方式保障的保障性租賃房、公共租賃住房和以配售方式保障的保障性商品房。這三類保障性住房的本質區別,在于針對不同對象實行差異化的住房保障政策,以此來滿足本市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購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可以長期居住,政府只在上市交易時才按比例收取土地收益等價款。只要在廈門沒有擁有其它住房,居民不需搬出保障性住房,可以實現安心穩定居住。 保障性住房的保障面,也正在進一步擴大中。廈門市通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在逐步實現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的基礎上,廈門市將非中低收入群體納入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提供了保障性商品房,最大限度地讓市民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實現了“保低”向“保基本”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