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設施跨島布局,公共服務也跨島覆蓋
環東海域新城路網四通八達
集美新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吸引了眾多外地考察團前來“取經”
島外新城按照“四高”(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標準建設
地鐵1號線地上跨海段
【跨島發展】
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 王紹亮 陳滿意 李曉輝 戴舒靜)8月24日,廈門地鐵1號線圓滿完成20天的“跑圖”試運行,預計將在本月開通體驗式運行。地鐵時代的來臨,標志著廈門跨島發展翻開新篇章。
跨島發展,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2002年6月14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廈門調研,提出了“跨島發展”的重大戰略,明確了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突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四個結合”的指導原則,這像一盞明燈,為廈門點亮了航程。
15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跨島發展”戰略,按照“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總體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跨島發展的推進中得到生動詮釋。
譜寫新篇
地鐵時代即將開啟 2020年前逐步建成4條線路
全線貫通、全線軌通、“跑圖”完成……廈門地鐵1號線的每一個進展消息,都能迅速占領廈門人的朋友圈。地鐵即將改變這座城市的速度,賦予了市民對快捷生活的幸福期待。
家住中航城C區的市民肖玲玲說:“地鐵開通后,我從集美官任站到島內塘邊站,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將縮短半個多小時。”“非常期待!地鐵開通后,我下班路上可以少花1小時。”家住中山公園附近,在集美上班的市民陳穎毅同樣翹首以盼。
8月中旬,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召開,提出打造廈門“半小時交通圈”及廈漳泉“一小時交通圈”,2017年地鐵1號線開通(試)運營,2020年前建成地鐵2號、3號線和4號線后溪至翔安機場段。
“地鐵這種大運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對廈門跨島發展至關重要。”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說,近期廈門規劃建設5條地鐵線路,必將讓“跨島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到實處。而跨島發展的思維,也在地鐵線網的規劃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每一條地鐵線路的終點都在島外,與島外各區形成緊密聯系,尤其是4號線、6號線,起點、終點都在島外。
戰略引航
城市發展思路轉變 構建“一島一帶多中心”格局
發展戰略,決定了城市發展的眼界和高度?!翱鐛u發展”戰略的提出,給廈門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實施“跨島發展”戰略既是“金鑰匙”,又是重要“抓手”。
“以前廈門做規劃,形象地說是‘眾星拱月’,本島是一輪滿月,集聚了各類城市功能,島外是星星,圍繞島內來發展。”任國巖說,由于本島功能集聚,這就造成島內外不平衡、交通壓力大、生態保護脆弱及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翱鐛u發展”戰略的提出,無疑給破解問題指明了方向。
15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跨島發展”戰略,構建“一島一帶多中心”城市格局,城市空間跨島拓展,產業結構跨島優化,交通設施跨島布局,公共服務跨島覆蓋,生態文明跨島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奏響發展“最強音”。
任國巖說,廈門跨島發展不同于內陸城市,要先建大型跨海通道才能跨越海灣,走出海島。因此,繼廈門大橋、海滄大橋之后,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相繼建成通車。2016年,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主體工程開工,計劃2020年通車;廈門第二東通道也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動工建設,一系列舉措讓跨島涌動的人流物流更加順暢。
新城崛起
按照“四高”標準打造 地下綜合管廊成全國范本
跨島發展不僅要有跨海通道,還要把企業、居民吸引到島外。對此,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島外新城要按照“四高”(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標準建設。
任國巖說,廈門島外新城建設注重公共配套先行,大力建設教育、醫療、文體等基礎設施,集美新城、海滄新城已經成形,如今又在大力推進馬鑾灣新城和環東海域新城建設。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廈門建成區面積已從2002年的94平方公里增長到317平方公里。
以2010年2月率先開工建設的集美新城為例,新城的“新”,不僅體現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還體現在看不到的地下綜合管廊。2010年,集美新城開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如今7年過去了,新城核心區的6.66公里綜合管廊和集美大道的5.9公里綜合管廊已經投用。
地下綜合管廊是專為各種管線打造的“公寓”,電力、通信、給水、污水、雨水等管道都被納入地下管廊集中收納、統一管理。集美居民王文津說,有了地下管廊后,集美新城就看不到“蜘蛛網”式的布線,看不到“馬路拉鏈”。這一“廈門經驗”吸引了數百個外地考察團前來參觀借鑒。
近期,廈門還為地下綜合管廊管理立法,經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廈門經濟特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將于10月1日起施行。
重視生態
試點建設海綿城市 計劃2030年全市域達到成效
以“廈門藍”聞名全國的這座城市,在跨島發展中,也沒有忘記“生態”二字。
讓城市自由呼吸,像海綿一樣吐納,兩年前,廈門被列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如今,在海滄霞陽小學,學生們津津樂道:“自從鋪上透水磚后,下雨天地面雖然是濕的,卻沒有積水,真的和海綿一樣。”
據了解,海滄區在全市率先推進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其中,馬鑾灣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面積達20平方公里。海滄50多家工廠也建設“海綿工廠”。2015年和2016年,馬鑾灣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通過國家三部委的年度考核。
在廈門另一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翔安新城片區,洋唐保障房小區里的雨水,經過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進入中游的濕地公園,再流入下游的鼓鑼公園,層層滲透、滯留、凈化。鼓鑼公園內不僅配套各種海綿設施,還有兩個人工湖作為“大海綿體”調蓄雨水。最下游還建成了一座中水處理站,處理后的中水可以澆灌綠化帶或進行生態補水,實現水體循環。如今鼓鑼公園水清岸綠,成了周邊居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廈門計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3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到2030年,全市域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成效。
民生優先
島內外教育醫療等均等化
讓市民共享跨島發展成果
對于這些年來跨島發展的收獲,市民們最有發言權。
曾經,連鼓浪嶼人過渡,都說“去廈門”,廈門就等于“廈門島”。如今,無論住在廈門的哪一個區,都有“在廈門”的實感。廈門已經實現了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全覆蓋,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城鄉水、電、氣、公交、有線電視等實現同城同價;廈門六個行政區均高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評估認定……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生活在廈門的百姓共享了跨島發展的成果,更感受到居住在這座城市的溫馨與幸福。
在環東海域新城,9月1日,市屬名校同安一中濱海校區初中部正式開辦,其高中部也即將動工建設。同安一中校長洪志榮表示,未來,該校區將建成一流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在集美、海滄、翔安新城,學校也紛紛與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實小等名?!奥撘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高位嫁接。
醫療方面,島外新城醫療水平也大幅提升。環東海域首座三甲綜合醫院,由中山醫院任業主,一期建設1000個床位,目前項目已經立項。此外,市第五醫院與廈大附屬第一醫院建立托管關系,島內名醫常到翔安坐診,翔安百姓就近可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翔安澳頭人蘇元坤,如今過著在島內上班、在澳頭居住的跨島生活。他回憶,十幾年前在島內讀書,去一趟學校得兩個小時,畢業后留島內工作,只好住在島內。翔安隧道一通車,澳頭一下子融入了廈門半小時生活圈,他毫不猶豫搬回澳頭住,過上了島內外一體化的生活。
【人物原聲】
“廈門認真貫徹‘跨島發展’戰略,島內外一體化進程持續加快,島內城區功能品質不斷優化,島外新城開發建設持續加速。島外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形成有力支撐、交通環境日益優化、民生保障持續增強,為疏解本島職能、控制本島開發強度起到了積極作用?!?/p>
——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
“濱海旅游浪漫線工程是環東海域新城的重大民生項目,是跨島發展突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的生動詮釋。能夠參與該項目建設,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市市政建設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許佳揚
【亮彩數據】
28車道
1981年,廈門進出島通道只有一條雙車道海堤?,F在,廈門擁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四橋一隧”,進出島總車道達28個。
317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年底,廈門建成區面積已從2002年的94平方公里增長到317平方公里。
【大事記】
跨海通道建設
1991年12月19日:廈門大橋正式通車,是中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
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通車,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
2008年7月1日:集美大橋通車。
2008年9月1日:杏林大橋建成通車。
2010年4月26日:翔安隧道建成通車,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
2016年3月28日: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主體工程正式開工。
島外新城建設
2010年2月25日:集美新城建設奠基,拉開了廈門推進島外新城建設、加快跨島發展的大幕。
2010年3月25日:海滄新城建設全面啟動。
2010年4月29日:翔安新城建設全面啟動。
2010年6月22日:同安新城建設全面啟動。
2013年:成立馬鑾灣新城建設指揮部,統籌市區兩級和海滄、集美兩區的前期工作。
2015年9月12日:成立環東海域新城暨現代服務業基地開發建設總指揮部。
軌道交通建設
2014年4月:地鐵1號線全面開工建設。
到2017年年底:地鐵1號線開通(試)運營。
到2020年:逐步建成4條線路,實現軌道運營里程153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