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塘新村
特色小鎮澳頭社區。
翔安區以雙滬社區為試點,按照“四統模式”實施村民住宅小區建設。
大宅社區火龍果喜迎豐收。
大力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廈門日報訊 (記者 王元暉 翔安記者站 林瑞聲 余慶東 圖/張天驕朱毅力)一片被群山環繞的村莊,蟲鳴鳥叫。清澈的池水,把夏日明媚的陽光,映射在路旁錯落有致的別墅群里。一條條潔凈的瀝青路環繞著家園,一片片四季常青的綠地點綴在房前屋后。
翔安區新圩鎮馬塘村,正是因為那條從“極窮”到“極富”轉換的軌跡,而特別引發外界的關注。多年前道路窄得只能開進一輛手扶拖拉機的窮鄉僻壤,如今卻高速運轉著現代化的流水線。
把目光從大山移到大海邊,近段時間,四幢淡黃色外墻的居民樓矗立在大嶝街道雙滬社區的紅花綠柳間,社區新村建設工程項目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管理”的“四統模式”,開啟了當地居民的嶄新生活。
兩個不同的地點,兩個迥異的場景。然而,如今在新圩,在大嶝,無論是干部還是群眾,說起家鄉的變化和心里的自豪感,總會隱約感覺到隱藏在他們身后的那種“精神”。
在紀念廈門特區建設25周年之際,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接受采訪時就提出和肯定了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島精神、鼓浪嶼好八連精神、馬塘精神等為代表的廈門精神,再加上新時期的蓋軍銜精神,這“六種精神”成為引領廈門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六種精神”,兩種在翔安。“艱苦奮斗、敢于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三島精神和“敢為人先、敢于拼搏、敢闖敢試、黨建引領”的馬塘精神,這些年都被翔安人視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如今已經鋪展在翔安新一屆區委、區政府以及50萬翔安老百姓面前。奔小康的路上,翔安還是那句話:“別人走,我們跑;別人跑,我們沖。”
補齊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翔安區新近出爐的《關于加快補齊民生短板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最近在許多翔安人的手中傳閱。這份厚實的文件之所以備受矚目,根源還是在于其與他們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縈繞耳畔,翔安邁向小康社會的嶄新圖景,也愈來愈清晰。
“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宜居宜業、轉產增收”,展開這份藍圖,幾個關鍵詞串聯起了不遠的將來翔安人的美好生活。
到2020年,將新建49所幼兒園、新增加幼兒園學位1.69萬個,實現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8%以上,適齡兒童入讀普惠性幼兒園達85%。
到2020年,全區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2400張以上,千人均床位數達到6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比2015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區所有社區的全覆蓋。
到2020年,以雙滬社區為試點,按“四統”模式實施村民住宅小區建設,化解宅基地供需矛盾,充分保障村民住房需求。
到2020年,新增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160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280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200人,幫助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200人。
藍圖繪就,力透紙背的,還是深植在翔安人心中的特有的“精神”。曾經推動他們創造出一個個奇跡的廈門“六種精神”,不僅僅在翔安的大會小會上頻頻提及,更已經內化到越來越多人的“精氣神”中。
紅彤彤的燈籠整齊有序地閃耀在街邊,把上邊“翔安版”的公益廣告一同嵌入人們的心里——每逢重要節日,這里都會開展“萬盞燈籠進百家千戶”活動,濃濃的喜慶氛圍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每一個角落快速傳遞。翔安區的決策層深諳一個道理:凝聚精神,離不開文明的力量。
志愿者,無疑是翔安文明創建中一抹最靚麗的色彩。而“92580”,便是翔安志愿者們的一個共同的“家”。自成立以來,其短短時間內就匯聚了3000多名志愿者,成為翔安志愿服務向專業化、社會化、精準化發展的一個標志。
同心聚力,同向發力,有了“六種精神”的引領,前行道路上的任何難題,不再是難事。
富民強村
提升百姓獲得感
新店鎮大宅社區1200多畝火龍果地,剛剛過了收成期。這幾天,果農們的心終于輕松了下來,他們或在村里如緞帶般的慢行步道上閑聊散步,或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分享豐收的喜悅。田埂邊矗立著的“黨建富民強村示范基地”十個大字,依舊是他們眼里的最美風景。
年產值3000萬元,年利潤超過1000萬元,這就是被譽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大宅社區。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這個小小的村子,300余戶農戶都加入了專業合作社,這里推行“支部+協會”模式,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黨支部,設置陳躍進等火龍果種植技術黨員示范崗10戶,在黨的旗幟下,農民們擼起袖子,“錢袋子”也迅速鼓了起來。
“黨建富民強村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黨建是引領,強村是關鍵,富民是目的。”翔安區委書記黃奮強曾多次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始終把黨建富民強村工程作為農村工作和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議常抓,并層層壓實責任,形成組織推動、上下聯動、多方行動、典型帶動的工作格局。
大宅社區其實并不是個例。馬塘村黨委書記、銀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淵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接把村民們的發家致富,歸功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他看來,只有黨建引領,把破解發展瓶頸的著力點對準老百姓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才能把村民們的力量聚合起來,也才能有如今備受稱道的馬塘精神。
可以看出,帶領農民奔小康,就是要把他們的“錢袋子”問題解決好。尤其是今年來,翔安區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密集策劃生成了一批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鄉村旅游項目,并將被征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轉產就業以及有效盤活農漁民存量住房、土地納入農村新型業態的盈利模式中。
蹺起大拇指,笑得合不攏嘴。簡單的動作,折射出的,正是當前翔安眾多普通老百姓的真切感受。奔小康的路上,有了獲得感,他們才能跑得更快。
【點擊】
進村聯戶 富民強村
目前,翔安區村居設置黨員示范崗960多個,聯系困難群眾1600多戶,建立黨員義工隊130多支,全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112個村居“一對一”結對幫帶,推動百個項目進村、千名干部入戶、萬名黨員聯戶,所有這些,共同集聚起翔安黨建富民強村工程的強大推力。
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幅全市第一
去年,翔安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991元,增長8%,增幅全市第一。今年,翔安將投資9000萬元,繼續推進28個美麗鄉村項目建設。
【專訪】
馬塘村黨委書記、銀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淵:
用馬塘精神
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拉開馬塘村黨委書記、銀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淵辦公室的窗簾,一眼就能看到窗外連片成勢的紅色屋頂小洋樓。“那全是村民們自己的房子!”記者與他的對話,就是從馬塘村的“窮”與“富”開始。
1982年的時候,馬塘的村收入總共為35720元,而到了2014年,馬塘工業總產值超過120億元,人均上繳稅收300萬元。在陳清淵看來,馬塘的變化,很客觀地體現在這樣一組數據上——這個村一直都是“典型”,過去是“典型的窮”,現在是“典型的富”。
“馬塘三面環山,周邊水庫的水無法引進來,‘靠天吃飯’的村莊因此得了個‘瘦馬塘’的綽號。”陳清淵說,多年前的往事,至今依舊歷歷在目,“有女不嫁馬塘郎”的時代讓他們蒙羞。
窮則思變。陳清淵20多歲時,就與村里的年輕人一同從鄰村買來了一臺二手發電機,從廢品收購站采購了一摞電線,終于點亮了黑夜中的馬塘。事實上,這一縷縷從山里發出的亮光,照亮的是這代青年人用汗水和智慧致富的夢想。
真正讓馬塘改頭換面的,正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陳清淵直言,馬塘的發展,繞不開的是眾所周知的“銀鷺”,這家著名企業騰飛的翅膀,也推開了多年來阻礙小山村發展的羈絆。
“馬塘人愛開會。”有一段時間,外人總愛這樣調侃——陳清淵說,的確如此。他解釋,這種會,折射出的正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企業乃至村中的事務,都必須征求大部分村民的意見,而要調動廣大村民促發展的積極性,也必須首先解決他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
可以說,就是依托著全村人的合力,馬塘一天天地富了。陳清淵說,致富的路上,始終有一種精神如影隨形,那就是如今被外界津津樂道的“馬塘精神”。他們敢為人先,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艱苦創業,用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姿態掃清發展過程中的一切障礙;他們勇于創新,從最開始的引入外資,到近幾年與雀巢合資,走出了一條讓人驚羨的變革之路。
回眸這一歷程,陳清淵漸漸激動起來。他掰著手指又算了一筆賬——現在村里即使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每年收入甚至比廈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還高。“馬塘沒有一個‘窮人’”,讓陳清淵欣慰的是,這樣,企業的發展目的達到了,馬塘精神終于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結出了累累碩果。
未來,馬塘的面貌將會如何變化?陳清淵自己也無法預測,但他堅信,馬塘精神不會變,因為它凝結的,是馬塘人艱苦創業的精髓,是馬塘人對美好生活的不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