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會總導演 謝南
東南網9月5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張靜雯 導報記者 康澤輝 駱余民 呂寒偉)昨夜的廈門,驚艷了世界。600多人的演出團隊為世界奉獻了一場名為“揚帆未來”的視覺盛宴。
美輪美奐、燦爛輝煌,再多的贊美之詞,也不足以形容這場晚會給人的震撼。演出大幕已落,但這場晚會幕后的故事,還在帶給人持久的回味和感動……
從頭到尾的“糾結”
當舞臺大幕緩緩打開,濃濃的海風撲面而來,無論現場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感受了這場晚會的“廈門味”。
有杭州西湖G20 實景演出、“一帶一路”北京大劇院文藝晚會等珠玉在前,總導演謝南坦言,壓力非常大,“但有了閩南特色文化做基礎,給了我們很大信心”。
這場專題晚會的標準,從一開始就確定了,“國家品質,閩南特色,廈門風情”。
“藝術創作就得踏踏實實從體驗生活開始。”晚會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陳維亞介紹,主創人員從4月下旬就投入工作,廈門、泉州、福州、寧德等地,一路走來,福建蘊藏的豐富民間藝術讓他們大為驚艷,豐富多元,包容共生。
緊接著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取舍。“創作過程中,怎樣結合、包容,怎樣把我們的意愿凸顯在舞臺上,又讓來自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賓們都能完整感受,是這次晚會的重點,也是難點。”謝南表示,“我們從頭到尾都在糾結,已經不記得多少次易其稿了。”
最終,大海成了這場晚會的靈感和主線。謝南認為,廈門人有著深厚的海洋情愫,晚會名為“揚帆未來”,也與廈門會晤的愿景相契合。
而閩南文化里原汁原味的東西,經過藝術加工后,也在舞臺上精彩呈現。
▲晚會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陳維亞
整場晚會的演奏,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承擔,但在交響樂的基礎上,南音緩緩流淌,其他特色表現形式也在這個構架中一一得以展示。而且,南音和交響的融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配器,更像是兩條并行線之間的對話。
“感覺得到,大家心中都憋著一股氣,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這是對福建文化的自信。”陳維亞說。出于整體風格考慮、時間空間限制,很多精彩元素只能忍痛放棄。他透露,經過此番合作,他和福建省委宣傳部已經有了約定。接下來,將進一步挖掘福建文化內涵,從中尋找更多源泉。
大舞臺、小舞臺,同樣精彩
舞臺上,一個是風情萬種的惠安女,一個化身畬族新郎,他們是來自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蹈藝術中心的兩位年輕舞者,于馨和李鑫。
小白鷺此次幾乎傾團而出。為期兩個多月的排練,從早上9點開始,到晚上9點,甚至更晚才能結束。這對于相當耗費體力的舞蹈演員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但一想到是作為東道主,向全世界展示福建、展示廈門,所有人都選擇了全情投入。”兩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但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幾年,早把自己當成了這里的一份子。
李鑫此前并未接觸過畬族舞蹈,為此他“惡補”了一番畬族文化,與寧德市畬族歌舞團同行的交流,也是必修課。
于馨演繹過惠安女,但還是感受到了此次編排的新穎。“傳統的惠安女,多半刻畫其樸實、勤勞的特質,而這一次,還展現出惠安女溫婉、柔美的一面。這樣的形象,是對固有形象的豐富,與時俱進。”
演出結束的一刻,于馨和李鑫感到,兩個多月來最大的辛苦,化為了最大的歡樂。而此番和國內頂尖創作團隊的合作,對舞團、對個人,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財富。
登上閩南大戲院舞臺的演員,接受到了來自全球的贊譽。而此次廈門會晤的文藝演出,還包含了多場文藝伴演。這些演職人員的付出,除了現場觀眾,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
承擔了4日歡迎晚宴文藝伴演任務的福建交響樂團就是其中之一。
團長曾宏藝介紹,金磚五國和受邀參加廈門會晤“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的五個國家,每個國家各一首曲目,加上歡迎曲和結束曲,構成一臺近一個小時的音樂會。而現場的演奏員,卻只有31名。“這意味著需要重新編配,從一個大編制的交響樂曲目,重新編配成一個縮小型的中型樂團曲目。”
最終演出陣容,以福建省交響樂團的青年演奏家為班底,還加入了數名國家級以及廈門愛樂樂團“外援”。不算前期的基礎訓練,曲目的編配修改、與作曲家的不斷溝通,整場演出的磨合期,長達3個多月。
“我們還加入了琵琶和古箏兩樣民族樂器,希望在各國不同音樂風格中,也能融入一點中國韻味。”曾宏藝認為,從最終的效果來看,令人滿意。
無名英雄,無私奉獻
“值了!”4日晚的晚會現場,看到完美的演出效果時,在后臺擔任音樂總監助理的孫瑩格外激動。
作為廈門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從6月13日起,直到8月30日,孫瑩帶領他的70名同事,在排練現場當了幾十天的“超級替補”。此時,正式演出單位中央交響樂團由于參加外事活動,還在境外。而他所屬的廈門歌舞劇院,擔任排練“替身”的演職人員,總數達到80人。
為了保證最快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晚會在排練階段就直接用交響樂團與燈光、舞美、節目一起配合,而不是播放錄音。“從一開始就知道,最后上臺的不是我們。”孫瑩說,“但大家沒有怨言,更沒有絲毫松懈,盡力做好每一個排練細節。”“和中央交響樂團交接后,我們還是盡最后的努力做好服務工作,盡量避免正式演出的風險。”孫瑩介紹,廈門交響樂團的團員們,不僅動手幫忙搬運大件樂器,還特意為樂池里的譜臺燈更換新電池,以確保細節完美,排演順利。
這場演出的幕后,還有無數個“孫瑩”。陳維亞特別提到了20個最后被“拿下”、無緣舞臺的壓腳鼓小演員。
據介紹,晚會最具特色的南音表演,原本計劃由1位老南音藝術家和20個“壓腳鼓小演員”共同完成;但幾番修改后,導演組最終決定只保留1位南音藝術家。“這項技藝民間藝人練了一輩子,而這20個孩子幾乎是零基礎的,他們苦練了2個月,每天要把腳架在鼓上練習七八個小時,經常是排練完連腳都抬不起來了。”陳維亞心疼地說,這么高強度的排練,成年演員都感到非常吃力,而這些孩子最小的5歲,最大的也不過12歲,十分刻苦努力,一句累都沒有喊過。但告知他們離開時,他們也二話不說。“每每想起他們沒能參加正式演出,都覺得非常遺憾,很過意不去。”“有太多太多的無名英雄為這臺晚會默默奉獻,我們無法一一感謝,但他們的付出,我們沒有忘記。”陳維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