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雯平常負責文物保管,外人看起來很輕松的工作,其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
廈門晚報訊(記者 龔小莞)9月1日至10月31日,陳嘉庚先生珍藏歐洲文物精品展在華僑博物院舉辦,從6000多件珍貴文物中選出48件展出。很多人認為,在博物館工作很輕松,聽到這樣的說法,華僑博物院文物典藏部助理館員黃筱雯總會搖頭。她說,像舉辦陳嘉庚藏品展,她要負責展覽大綱編寫、文物遴選、微信供稿、布展,幾乎所有環節都要參與。
趁著展覽舉辦的空隙時間,黃筱雯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博物館工作的幕后故事:經手眾多“寶貝”,來不得半點閃失,還要見識廣,最好是“負責很多事情,什么都懂”。
文物普查
這項工作持續了三年
上報整理6600多件(套)
黃筱雯剛到華僑博物院工作時,適逢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這項工作持續了三年,黃筱雯和同事主要負責對華僑博物院要上報的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包括規范命名,測量尺寸、重量,觀察完殘程度等。
數據采集過程涉及器物搬動,這不像日常拿東西,其中有很多講究。黃筱雯介紹,拿瓷器必須托底,有耳、蓋的部位不能直接拎;放得比較高的文物,搬動時一定要多人合作;放置拍攝時,足部破損會搖擺的器物,要先用進口的“穩固寶”固定。
任務緊、要求嚴,黃筱雯和同事經常一進庫房就是一整天,有時候大半天連水都顧不上喝,更不要說上廁所了。普查工作到去年才結束,華僑博物院上報整理的有6600多件(套)文物。所有館藏都重新梳理,并按國家文物局新規定的登錄標準,將錯誤和遺漏一一厘正和補充。如底部款識原來沒有登記的,都補上了;鼻煙壺以前用同音字“煙呼”命名,也更正了。
文物保管
器物擺放有原則
還定做裝具包裝
黃筱雯平常負責文物保管,但保管好文物的前提是先確保文物安全。文物一定要按柜架編號有序排放,遵循前低后高、上輕下重的原則。如比較高的雕塑不能擺在矮小瓶子前,因為取用時可能因觀察不清而摔碰文物。輕小器物放柜架上層,重的放下面,以防承重不均柜架傾倒。庫房多采用手搖文物密集架,平常一排一排靠在一起,防塵又節省空間。使用時,依靠軸承傳動平穩搖開柜架,按列取用,方便又安全。
庫房除塵時,比較脆弱的文物要用囊匣包起來。黃筱雯說,為了防止對酸性環境敏感的文物進一步劣化,最近她正遴選適合無酸囊匣的器物,與廠家溝通材料選用和盒型設計。
無酸裝具的保護工作在我國是近幾年才剛起步,每家博物館的文物情況也不一樣,很難按統一標準批量制作裝具。為此,黃筱雯需要付出更多心力,與廠家反復探討,做出適合華僑博物院的裝具。
文物推廣
線上開微信公眾號
定期推送館藏精品
為了讓更多人更便捷地了解文物,今年,華僑博物院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開設固定欄目,定期推送館藏精品,黃筱雯負責提供文物信息。
這聽起來好像是一件輕松的活,其實在推送之前,黃筱雯需要下很多功夫。首先,她要查找大量相關背景知識,如器物的年代特征、紋飾的寓意解讀等。其次,她還要調閱老館員的研究資料,以及其他博物館的研究成果,再結合藏品特點總結,使描述更加精準。
最近舉辦的陳嘉庚先生珍藏歐洲文物精品展也在微信公眾號上同步推送展品介紹,黃筱雯負責講述背后故事,配好文圖推送。她說,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和文創產品的開發已成為熱點,也是今后博物館發揮公眾服務職能的趨勢。她希望,今后能多做這方面的工作,活用華僑博物院的資料,更好地實現當年陳嘉庚先生創辦華僑博物院的宏愿,讓民眾通過博物館認識世界、開闊眼界。
【人物故事】
看電視被觸動
選了冷門專業
出生于1985年的黃筱雯畢業于南京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2015年進入華僑博物院工作至今。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是個冷門專業,黃筱雯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冷門”呢?她說,高考前,她看了央視的《探索與發現》,被希臘文明的考古發現所震撼,想要體會與歷史碰觸的感覺。
接觸這個專業后,黃筱雯最大的體會是,考古學和博物館學都是涉獵廣泛的綜合學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懂的不只是歷史和考古知識。保管文物要了解不同質地的材料,需要物理、化學知識;研究文物需要具備文學、藝術、美學知識;籌備展覽,涉及多媒體運用,需要數字化知識;加深博物館與觀眾互動,又涉及社會學和心理學分析。“這是需要全方位拓展學科觸角的工作,在博物館工作就是要做到老學到老。”
這么看來,在博物館工作,看似輕松,其實壓力巨大。但黃筱雯說,博物館是人類的記憶,是內心與世界連接的橋梁,更是走向未來的思考和源泉。她的工作是為未來收藏現在,讓心靈有棲息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