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文創旅游產品店受到沖擊轉行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清和 葉子申 徐雅雯)廈門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城市,因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催生了龐大的旅游文創市場。曾厝垵、沙坡尾、貓街……一條條文創街區,集結著各類販賣文創旅游產品的店鋪。
但“爆炸式”發展的廈門文創旅游產品市場,卻遭遇了“同質化”困局。面對市場沖擊,有些優質的文創旅游產品,甚至面臨著店鋪轉手的危機。
這種鑰匙扣,在很多景區都能看到。
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走在中山路、曾厝垵、鼓浪嶼等景點,許多游客可能會覺得,不少店鋪的產品很相似。的確,記者昨日走訪發現,這些景區銷售的旅游文創產品都相差無幾,鑰匙扣、明信片、風獅爺等產品隨處可見。
在鼓浪嶼一家文創旅游產品店,店門口一整面墻上掛的都是鑰匙扣,鑰匙扣上有廈門大學、鼓浪嶼等廈門元素。而同樣的產品,在其他店鋪也能找到。
“同質化現象太嚴重了,有些文創產品店幾乎成了義烏小商品店。”在曾厝垵開陶瓷涂鴉店的侯國光告訴記者,這些產品因價格低廉,受游客歡迎,幾乎每家都有。
在曾厝垵,文創店鋪有近百家,涉及的產品近千種,包括茶杯、T恤、餡餅、茶葉等。“雖然產品線十分豐富,但產品質量大多參差不齊,且品位也不高。”曾厝垵文創協會負責人寧軍說。
消費者表示“沒意思”
文創旅游產品的單薄,也影響著游客的消費。
“目前,雖然市場上各種旅游商品無處不在,但我們出門在外,卻難買到讓自己一見鐘情的商品。”來自上海的女孩曉玲說,她與朋友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杭州、上海能買到的東西,在鼓浪嶼、曾厝垵也能買到,“很沒意思”。而一些產自廣東、云南的特產搖身一變成了“廈門特產”,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據悉,旅游商品已成為制約國內風景名勝區旅游消費的“軟肋”。產品粗糙雷同、缺乏創新和特色、產品配套不到位,是這一困局的根源所在。“一邊是‘有商品,無市場’,另一邊是‘有需求,無供給’。旅游商品市場上呈現的二元悖論,值得旅游行業及相關旅游產品制作商反思。”寧軍說。
優質文創產品受沖擊
旅游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象,也影響到了優質文創旅游產品的生存。
在曾厝垵教堂路上的虎見吉祥物,是根據閩南歌仔戲、土地公等文化創造出來的。“虎見的形象,是一只呆萌的小老虎,因為福建的虎文化源遠流長。”虎見吉祥物策劃人馬祖海告訴記者,除了老虎元素之外,虎見還有土地公、歌仔戲等形象。
據悉,自2016年虎見吉祥物誕生以來,該品牌推出了文化衫、餡餅、公仔、掛飾等衍生品,也在曾厝垵等地方落地。但是,盡管有深厚的文化依托,產品十分具有特色,但是銷量卻不盡如人意。
“有很多游客到店里拍照,但是買的人不多。”虎見吉祥物銷售負責人肖因培告訴記者,因為同質化的旅游產品可以量產,價格更低廉,所以游客更愿意把錢花在它們身上。
據介紹,虎見吉祥物落戶曾厝垵不足一年,但這家店卻已幾經易手,如今,肖因培成為了新的負責人。“原本,我們只做文創旅游產品銷售,現在為了吸引客流,開辟了一個吧臺做飲料。”肖因培說。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侯國光告訴記者,在曾厝垵曾經有手工牛皮制作的文創旅游產品店,但是受到同質化旅游產品的沖擊,難以為繼,只好關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