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宋江陣赴臺灣高雄內門順賢宮表演
新圩女合唱團
東南網10月24日(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其演繹曲目全新的爵士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嶄露出新的時代氣息?!?0月初,在臺灣舉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上,評委會副主任、臺灣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理事長郭孟雍如是評價翔安新圩嫂子合唱團的表演。
目光再轉向翔安新店鎮澳頭社區,來自克羅地亞的藝術家阿黑爾正在埋頭創作。幾年來,北歐當代文化藝術季連續在澳頭舉行,北歐當代文化交流中心已落戶于此,澳頭走出了“三筆文化”特色的小鎮之路……
新圩嫂、宋江陣、農民畫等扎根翔安的鄉土文化,在新的時期正嶄露頭角,逐漸走出“國際范兒”。
“新圩嫂”用歌聲走遍世界
“山上阮厝后,年年花開紅吱吱,山頂挽茶枝,山腳種果子……”清麗的歌聲,樸實的語調,純真的笑容,10月初,在臺灣舉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上,廈門市唯一代表隊、翔安“三子文化”品牌之一的“嫂子合唱團”,再度唱響兩岸情。
這已經不是這支鄉土文化品牌隊伍第一次走出廈門了。2010年“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民謠組比賽,新圩嫂子合唱團以《新圩嫂子愛唱歌》《比名牌》《阮兜閩南》三首原創歌曲獲得民謠組比賽銀獎;2012年6月海峽論壇第五屆海峽兩岸合唱節比賽,“嫂子合唱團”又摘得銅茉莉獎;2015年第四屆“黃河大合唱”全國合唱邀請賽,該隊伍獲得優秀獎。一個個亮眼的成績讓新圩的“嫂子們”蜚聲海內外。
在這支屢獲佳績的隊伍中,有每天早上炸油條、賣早餐的陳敏治,有鎮上經營自己面包店的黃蘇,還有許許多多搓麻線、種蔬菜、養雞鴨的普通家庭婦女。每周的周二和周四,是她們的固定排練時間,團里的成員們放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務,從小鎮的各個角落趕來,參加排練,用歌聲探尋這個世界,也讓歌聲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
今年“嫂子們”帶來的《新圩嫂子之歌》可謂是詮釋自己角色的本色演出。一群愛唱愛跳的新農村婦女,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是如此幸福、快樂、陽光的精神面貌。嫂子合唱團的指導老師,音樂家、作曲家葉美蓉是2003年廈門引進的人才,肩負著藝術扶貧的使命,走向基層深入農村。她說,今年新圩嫂子們的曲目是以爵士風格演繹閩南特色的音樂,同時嘗試三個聲部的無伴奏曲目,以這種極富有時代氣息的風格來合唱,她們依然能夠唱好、演繹好,載歌載舞,以最原生態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一種情感,對于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她們而言,是極難能可貴的。
“新圩的嫂子把農村婦女生活的那一面盡情完整地展現出來?!睂Υ?,評委會副主任、臺灣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理事長郭孟雍評價說,“她們的專業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有一些很時尚、很新穎的東西展現在歌曲里頭,雖然藝術上可能還有差距,但已經得到了升華和提升?!?/p>
在本屆比賽中,新圩嫂最終取得了銅獎的好成績,同時還到宜蘭、臺北、新北等地進行多場民間文化交流,將祖國大陸的家鄉歌謠傳唱到海峽對岸。
鄉土文化讓古澳頭有“國際范兒”
克羅地亞人阿黑爾最近有點忙,每天穿梭在澳頭的紅磚古厝和不遠處的海邊,尋找創作的靈感,入住澳頭已經三個多月的他,正在醞釀一組以海為主題的系列畫作。
讓阿黑爾這個外國人走進澳頭的機緣,是這幾年每年在澳頭舉辦的“北歐當代文化藝術季”。這個長達一個半月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盛會,已經成為廈門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一個新的注腳,去年,瑞典斯庫路普市市長莉娜、斯庫路普市文化部部長艾娃參加了藝術季,并在現場學習翔安傳統的民俗車鼓弄,再一次點亮了藝術季的熱度。
澳頭有著“三海一僑”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又誕生了著名的“三筆文化”本土藝術家,隨著澳頭漁港
小鎮建設持續深入,這里成為中外藝術家青睞的一個創作熱土。每年春暖花開之時,以蘇遙、蔡江南、梁金城為代表的一批本土藝術家,以及來自瑞典、丹麥等的北歐藝術家來到這里,于紅磚阮厝掩映中完成現代藝術創作,成為了一道獨特的中西方文明交融的風景。
不僅阿黑爾,一批國外的藝術家已經愛上了澳頭。丹麥美術協會主席拉爾斯把澳頭作為交流駐點和創作基地,很多新作在這里完成。不久前,“北歐當代文化交流中心”在這里正式掛牌,古老的澳頭開始有了國際范兒。
農民畫是澳頭鄉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以鄉村生活和風土人情為素材,展現地域文化,翔安的廟宇、宗祠、壁磚內,??梢钥吹揭环鶊D案樸素、活力逼人、鄉土氣息濃郁的農民畫,主題是反映農民朋友火熱的田間勞動和豐收、過年景象,洋溢著濃烈的閩南風情。因此,翔安農民畫也兩度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新店鎮副鎮長楊保衛說,新的歷史時期農民畫有了全新的發展轉變,從原來色調鮮明的大紅大綠大紫反映百姓生活的層面,發展為依然用農民畫的表現形式,但融入了福建傳統的漆畫工藝創作基礎,這種閩南本土+福建傳統工藝的做法,創作出來的題材更加易于傳播,更適應當代人的審美追求和情趣,也更加易于國內、國際間的交流。
宋江陣搭起閩臺文化交流橋梁
“咚咚咚……”戰鼓聲急促、清晰、響亮,“宋江”大旗招展,風起云涌,手持刀槍棍棒、身著錦衣戰袍的“梁山好漢”水陸并進,兵分多路,出城跑陣迎敵,陣型不斷變化成開門巡城、龍卷水、七星陣、蜈蚣陣、布袋陣、黃蜂結巢、車輪陣、八卦陣、環螺陣等陣勢,讓人目不暇接。
在濃郁的閩臺味中,宋江陣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充分顯現,那就是將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的獨特內容匯入陣勢,讓武術競技別具一格,引發觀眾持久的共鳴。
今年國慶期間,全球首場以宋江陣文化為主題的大型舞臺情景劇在翔安上演,來自廈、漳、泉及臺灣地區的19支宋江陣隊伍,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主角。舞臺劇以宋江陣文化奠基人、理學名宦林希元先生的事跡,以及宋江陣文化起源、傳播、復興與發展為主線,讓極具閩臺特色的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新的傳承和發展。
如今,宋江陣文化在閩臺已經推廣至大學、中學、小學乃至幼兒園,得到了海峽兩岸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認可,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翔安有著很強的民間基礎和傳承,在蓮塘小學,孩子們熱捧的課程之一便是每周一節的宋江陣體育課,在宋江陣武術老師的傳授下,孩子們廣泛學習宋江陣招式,變化出蜈蚣、龍卷水、連環、八卦等不同陣勢,樂在其中。
2011年以來,翔安區每年都舉辦宋江陣文化節,同時每年都組隊到臺灣進行宋江陣文化交流,去年還專程組了少女隊宋江陣赴臺交流,反響熱烈。目前翔安區有18所學校定期開展宋江陣文化課,全區共成立10多個宋江陣傳習中心,專門用于宋江陣文化的推廣與交流,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豐富了百姓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