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共享單車泛濫成災為何還繼續投放? 昨日,本報的第一篇關于共享單車亂象的調查發現,共享單車的使用率并沒有那么高,已經遠遠超過了城市需求。 記者走訪收納場后發現,被清收的單車重新被投放進市場――不被市場需要,卻被“硬塞”回市場。為什么共享單車企業會選擇加大投放量?這背后究竟是怎樣的邏輯,暗藏了什么心思? 靠數量維持市場占有率 人多,就意味著有生意。10月29日,記者在會展中心等三處人流量相對大的區域走訪,這幾處的共享單車“泛濫成災”。 繞著會展中心走一圈,記者發現這里共停著162輛共享單車,其中38輛摩拜,51輛ofo,52輛哈羅,20輛赳赳以及1輛仁民單車。SM城市廣場公交站附近的共享單車更為壯觀,當晚記者總共看到686輛共享單車。 “在人多的地方,單車的使用率會很高,有人用了就會有費用和其他效益。”市民黃先生認為,共享單車市場開始變味,以前是一個新鮮、便捷的產業,現在變得“很市場”。 通過數量優勢包圍對手 在會展中心、軟件園二期、SM城市廣場,赳赳和哈羅兩個牌子的車輛停放會更加集中。盡管如此,還是鮮有市民問津。記者還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這兩個牌子的單車被ofo和摩拜“包圍”起來。 “你看,赳赳和哈羅都被其他車圍在當中,我們根本取不到車。”市民江先生指著軟件園二期東門停放的大量單車說,外圍全都是ofo和摩拜,這兩者又是最先進入廈門市場的,使用者均形成了習慣,赳赳和哈羅想要“突破重圍”相對困難。 無獨有偶,在SM城市廣場的公交站點,也發現這一現象。哈羅和赳赳停放得很整齊,但被ofo和摩拜包圍。 “數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就擠壓了對手的生存空間,從而更好地占據市場。”對這一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說。 流動車身廣告也是盈利點 “車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流動廣告牌,這也是今后盈利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一位業內人士說。 比如,仁民單車就是免費騎行,企業靠什么賺錢?答案就是廣告。仁民相關負責人楊先生坦言,接下來將會根據廣告商需求等因素繼續投放。 細心的市民早已發現,前一段時間新投放的ofo單車,車輪上已出現了廣告,廣告內容還不少。而近日,街頭出現了全新投放的哈羅單車,其車把位置也有其他商家的廣告,廣告內容是某企業的開業通知。 “投放車的數量多了,容易爭得廣告商的廣告投放。”業內人士透露。 |
相關閱讀:
- [ 10-29]共享美好生活 思明啟動共享單車文明騎行倡導行動
- [ 10-03]部分景區塞滿共享單車 相關部門要求企業嚴控投放數量
- [ 09-28]共享單車應少些商業化味道
- [ 09-20]讓共享單車更美需合力裝扮
- [ 09-17]共享單車實名認證存漏洞 身份證竟也被“共享”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