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做了個調查,憑借獨特角度引起評委共鳴,捧回“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這也是廈門理工學院在這個國內大學生頂級學科競賽中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好成績
廈門理工學院參賽學生向來賓介紹項目。
參賽的三名女生。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羅喆) 廈門理工學院三名女生開展的一項對于小區物業的研究,最近獲得中國大學生頂級學科比賽――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一等獎,不僅如此,女生們的調查讓不少評委“百感交集”!
從上海拿回一等獎的陳天姿、俞匯源、莊雅婷等三位女生印象最深刻的是:評委在點評時,忍不住抱怨:對哦,我家小區的物業真是這樣!
三位女生都來自廈門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去年暑假,她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對廈門幾個小區的調查,完成了一篇題為《“保姆”變“后媽”――物業企業身份錯位釀成“城市病”》的調查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物業糾紛的根源在于:原本是被業主雇來操持家務當“保姆”的物業,儼然成為小區的“主人”,換句話說,物業企業不應是物業“管理”,而應是物業“服務”。
這也是廈門理工學院第一次在這一中國大學生頂級學科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在此之前,最好的成績是三等獎。
今年福建省有四所大學獲得五個一等獎,廈門理工學院的這個一等獎是社科類唯一的一等獎。
評選背后
她們憑什么打動評委?
接地氣的選題和獨特觀點使她們脫穎而出
今年的決賽11月中旬在上海大學舉行。最激烈的比賽其實只有一天:當天,所有參賽項目在現場擺攤設點,等待評委“降臨”――當天上午,評委只挑選他們認為重要和感興趣的項目進行質詢,下午才到每個攤位都走一遍。
每個項目組的同學都翹首以待評委的到來。但是,對于理工學院學生來說,一切來得似乎很容易。
陳天姿上周回憶說,當天,一堆評委直奔廈門理工學院的攤位而來。按慣例,評委要先聽學生們介紹項目,不過,這一程序免了,評委們說:不用介紹了,我家小區物業的毛病,和你們調查報告中寫的一模一樣。
陳天姿說,評委對調查方法最感興趣,主要問他們怎么開展調查,調查了多少居民等。
女生們遇到的唯一“挑戰”是:有評委指出,報告的題目中“后媽”用詞不妥,容易產生歧義,畢竟也有心地善良的“后媽”,他們建議用“惡后媽”取代。
女生淡定向評委解釋說,在傳統文化中,“后媽”一般是面目可憎的母親的“代名詞”,我們并不是指向“后媽”這一特定人群,只是用了傳統文化的寓意。
當然,這一瑕疵不影響評委對這份調查報告的肯定。評委告訴她們,這幾天,你們這份調查中的“保姆”和“后媽”成了我們討論的“熱詞”,大家都在說,現在的物業企業就是“保姆”變成“惡后媽”!這一比喻很形象。
22日比賽結果揭曉,廈門理工學院獲得一等獎。指導老師林志成認為,理工學院勝在接地氣的選題和獨特觀點。小區和物業糾紛屢見不鮮,大家見怪不怪,但學生們并沒有人云亦云,她們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問題,得出了獨特觀點。
調查背后
她們為什么能敲開居民家門?
進行專業培訓,學習如何讓陌生人放下心防等
學生開展調查面臨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一項針對物業的調查,小區物業怎么可能讓調查者登堂入室?而且,三位女生的家都不在廈門,沒辦法把自家所在的小區當成調查對象。
指導老師邱一卉說,我們事先估計到了困難,在她們出發前,進行專業培訓,譬如說,教她們如何讓陌生人放下心防。這其中有不少小技巧,譬如說,調查員著裝要有所講究,要讓人一眼看出是學生,一副無害的樣子。
陳天姿說,我們反復告訴小區保安,這只是一項學生的社會調查,不會對物業企業產生影響。其實,事實上也是如此。
不過,在一次調查中,三位女生被一個小區的物業“扣留”了。物業方面很緊張地問學生:調查是什么目的?
女生們緊急向邱一卉求助,邱一卉在電話里解釋后,物業把女生們“放”了,但沒收了所有的調查問卷。女生們被“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憑借記憶,把小區居民的選項重新做出來。
看看女生們的研究結果
參賽類別:社科類
項目名稱:《保姆變后媽:物業企業身份錯位釀成“城市病”》
參賽學生:陳天姿、俞匯源、莊雅婷
指導老師:林志成、邱一卉、曾斯平
項目研究內容
交納物業費,依約接受物業服務,是廣大城市居民實現安居樂業最直接、最具體的保障。然而近年來,物業糾紛激增,且因其量大面廣、增長快、糾紛難解,被稱為新型“城市病”。
項目組通過對廈門樣本小區的調查,發現物業企業身份錯位,“保姆”變成“后媽”是造成這個困境的實質性原因。
物業身份錯位四個表現
鳩占鵲巢:侵占公共收益“堂而皇之”
越俎代庖:業主事,物業定,你的地盤我做主
反客為主:收錢不辦事,服務義務成“施舍”
欲“罷”不能:請神容易送神難
問題原因
政府引導規范不力,“防微未杜漸”
物業企業順水推舟,“脫胎不換骨”
業主久居人下,“撥云難見日”
問題對策
恢復物業企業的“服務”本質,也就是說,不能叫“物業管理”,應該是“物業服務”。
此外,大力催生業主委員會,建立物業服務完全市場化機制,把物業糾紛納入小康社會建設范疇等。
【解疑】
“挑戰杯”有多牛?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始于1989年,俗稱“大挑”。它的含金量從主辦單位就可見一斑: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學聯等七個部委以及舉辦地的地方政府聯合舉辦,被稱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比賽。
還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要在比賽中獲獎,有多么不容易。今年有2000多所高校的200多萬個項目參加初賽,過五關斬六將后,只有314所高校的755個項目進入全國決賽,大約只有8%的項目能獲得一等獎。
【鏈接】
廈門理工學院
連拿兩塊“金牌”
在中國大學生學業競賽中,除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也是一項頂級賽事。在今年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廈門理工學院獲得一金一銀兩銅,總積分排在全國第19名(大陸地區第17名)。
也就是說,在中國大學生兩大頂級賽事中,廈門理工學院都獲得了一等獎。
兩個月前舉行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競爭激烈程度毫不遜色于“大挑”,它是由教育部等國家六部委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青團中央等主辦。全國兩千多所高校的37萬個項目參加,最后只決出30個金獎,相當于萬里挑一。
在幾個月內連獲兩個國家頂級賽事的一等獎,對于一所高校來說,應該不是偶然。廈門理工學院說,這是理工學院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成果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