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垃圾分類“廈門實踐”全解碼 2019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廈門日報訊(記者 殷磊 吳海奎 通訊員 李文林)生態文明建設,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僅關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最基礎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近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遵循五大發展理念,全面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力推進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建設,努力讓城市環境更宜居、市民生活更美好。垃圾分類的“廈門實踐”,不僅取得了一定成效,更總結出一系列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做法,成為廈門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氛圍初步形成 90%的小區已推行 按照“公共機構帶頭、示范小區引領、以點帶面、滾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廈門強勢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截至2017年11月中旬,全市主城區90%的小區、120家市直機關、85家星級賓館(酒店)、1124所學校、12家市屬國有企業、66個農貿市場以及車站、碼頭、機場、公園、景區等公共區域和駐廈部隊已全部推行垃圾分類,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0%以上,參與率達80%以上。 緊扣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大環節,通過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廈門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取得一定成效:全市每天分類出廚余垃圾400多噸、收運餐廚垃圾200多噸,收集可回收物約100噸。市、區條塊結合、政企聯動,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確保源頭分類后的生活垃圾實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 經過多年以來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的共同推動。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氛圍已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格局。 設施配套為軸 2019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黨的十九大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全面開展垃圾分類,離不開末端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和過硬的硬件設備支撐。近年來,按照全鏈條推進垃圾分類的要求,市政園林部門加大力度補短板,加快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為垃圾分類的“廈門實踐”打下堅實的硬件基礎,避免了分類后的垃圾“埋在一處、燒在一起”。 為實現源頭分類后的垃圾分類處理,近年來我市建成1座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廚余垃圾處理廠、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生活垃圾處理示范廠、2座大件垃圾處理廠、1座工業廢物處置中心,能夠為前期的垃圾分類提供基礎的處理保障。 廈門計劃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餐廚垃圾處理廠、廚余垃圾處理廠、東(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建,新增1座餐廚垃圾處理廠建設,力爭到2019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7750噸/日。 |
相關閱讀:
- [ 11-27]同安區舉行垃圾分類宣導活動 推動綠色環保意識深入基層
- [ 11-22]湖里區湖里街道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垃圾分類四環節
- [ 11-21]翔安推廣島外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內厝模式”
- [ 11-21]集美街道寓教于樂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 [ 11-21]垃圾分類環保屋首次進入廈門校園 社校聯動助分類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