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共謀參與共建 “共同締造”理念 讓群眾成為“主角” 2015年的神山三航小區中,為了改造工程,在改造前近一個月,社區業委會主任李一德召開了7場小區改造專題座談會,問計于居民住戶,找出“短板”22處,擺出改造項目14個。社區也多次組織代表黨員入戶,聽取群眾意見,評議改造項目,確定建設方案。最終,在全體居民通過的建設方案基礎上,歷經兩個多月的改造,引入燃氣管道,改建小區道路,鋪設雨污水管道,綠化美化房前屋后,小區舊貌發生了華麗蛻變。 眾智之所為,則無事不成。廈門市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關鍵和核心。改造過程中,小區普遍成立了自治小組,開門納諫征集“金點子”,多方聽取生活于斯的居民的意見,評議改造項目,確定建設方案。改造前問需于民,形成共謀;改造中問計于民,達成共建;改造后問效于民、實現共評,做到群眾滿意才通過。 這個過程中,轉變了以往告知群眾“我們要怎么做”,變為詢問居民“你想怎么做”。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變成了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居民共建共管,自籌資金,效果共享的居民參與式改造成為了改造老舊小區工作探索中可取的模式。 讓人驚訝的是,“共同締造”模式不僅實現了居民共謀、共建,讓改造成果更加完善、惠民,更發酵出反哺社區和諧的積極養分。小區舊貌換新顏,居民“憂居”變“優居”,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良性互動,敦親睦鄰、歸屬認同的氛圍大為增強。和諧生活圈催生精神上的盛宴,居民們心情舒坦,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進發展包容性,轉變“生人社會”為“熟人社區”,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落小。 居民群眾更是以前所未見的熱忱參與改造,家家戶戶從自清門前物到走出家門參與建設,有技術專長的拿起鐵鍬鐵錘參與施工,有施工經驗的主動當起現場監理,組織協調施工中的問題。更多居民參與搬運材料,清理土頭垃圾,為施工工人端茶送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智獻策,眾人參與匯聚起澎湃的正能量,譜寫了一曲共同締造美麗家園的生動樂章。 夯實群眾基礎、創建“和諧社區”,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為廈門城市建設更新給出了新的方法和答案。 居民自治共管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新的一天開始了,金鼎社區“小紅帽”們紛紛上崗,他們活躍在小巷窄閭,為居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成為社區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幅畫面,在社區居民眼中也許已經是常態,但對整個廈門來說,它展現著一項“新實踐”――不經意間,廈門悄然走出了一條構建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路子。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后,廈門市積極探索指導小區長效管理方式,堅持“居民自治”與“改造提升”雙同步的原則,通過推動業主自治、建立健全物業管理、健全維修資金歸集機制等,創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建立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完善小區后續自治管理,實現從“靠社區管”到“自治共管”的轉變,解決改造后管理難題。 試點小區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組建了自治小組、籌建小區業委會。積極推動黨員進自治組織,自治組織成員包樓棟的模式,切實提高自治組織服務的先鋒引領性及廣泛代表性。 此外,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引導小區實行專業物業公司管理服務、菜單式物業專項服務以及居民公益崗位自治服務等多種形式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模式,促進小區管理持續規范。區、街層面配套設立老舊小區自治管理“以獎代補”項目、自治管理“星級評定”激勵制度以及物業公司服務督查考核等機制。創新成立中介服務機構,鷺江街道創新成立專門服務老舊小區自治管理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家園服務中心”,為老舊小區提供自治小組籌建、物業管理培訓、公共資金托管等服務。 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宜居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增強老舊小區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進發展包容性,這或許是廈門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深層城市命題和思考,也成功開拓了城市建設管理的新領域。 |
相關閱讀:
- [ 11-29]884路工作日高峰區間線調整為一農站至岳陽小區
- [ 11-29]廈門多個小區遭遇管道漏水 小區管道改造誰來推動發力
- [ 11-28]小區每個月漏水超2萬噸 產生的水費該誰承擔各方說法不一
- [ 11-25]小區內管破裂導致漏水 費用該誰承擔各方說法不一
- [ 11-17]市規劃委有關負責人提醒:分期建設小區 公建配套要跟上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