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們參觀曾厝垵文創村,了解老舊小區改造情況。(記者鄭曉東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老城區如何實現“逆生長”,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廈門近年來改善人居環境的有力嘗試。昨日,住建部在廈召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工作座談會,有關省市及住建系統50多位負責人在廈門觀摩學習,并聽取了經驗介紹。現場觀摩時,與會代表、嘉賓先后走進曾厝垵文創村、先鋒營小區、神山三航小區,紛紛點贊廈門老舊小區改造的“廈門實踐”,認為廈門以老舊小區環境改造為切入點,深化“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促進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共同成長,探索了以城鄉社區為基礎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方法,形成了可推廣、可借鑒、可持續的寶貴經驗。
先民生后提升
從居民身邊小事做起
對于自己居住的這個小區,神山三航小區的居民曾經用“無、破、亂”三個字來概括。這個建于1983年的小區,30多年來都沒有接通燃氣管道,消防栓和生活配套也極度缺失。現在,神山三航小區已經完成華麗轉身,供水、供氣、污水管網等市政設施全面更新,樓面、樓道、房前屋后得到美化綠化。考慮到小區內居住的老人多,居民樓的樓梯拐角處增加了扶手,就連居民家里的衛生間都增加了防滑處理。
看著展板上一幅幅舊貌與新顏的對比圖片,聽著居民們對于“小改造帶來大幸福”的由衷感嘆,代表和嘉賓們深有感觸。河南省許昌市市長胡五岳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廈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正是貫徹了這樣的理念,讓改造以人為本、精準適用,努力讓群眾更方便、更舒心,從心底迸發出獲得感和幸福感,這點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共同締造”融入改造
形成居民自治新模式
嶄新的大門、新鋪設的透水磚路面、枝繁葉茂的小區綠化,走進先鋒營小區,代表和嘉賓們眼前一亮,這個小區在改造中居民共同參與,且在已經改造了近兩年時間后,后續管理做得很好。
廈門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關鍵和核心,在改造前要問需于民,形成共謀;改造中要問計于民,達成共建;改造后要問效于民,實現共評,做到群眾滿意的才通過。先鋒營小區創新成立了“家園服務中心”,為老舊小區提供自治小組籌建、物業管理培訓等服務,形成了居民自治新模式。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周善東感慨道:“最難的事,就是讓居民群眾動起來。”廈門通過堅持“共同締造”理念,讓居民共同參與改造提升,在參與中相識相知、互助融合,完善小區后續自治管理、創新了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廈門的經驗做法確實走在了全國前列。”
注重文脈傳承
將歷史文化融入改造過程
2013年,思明區立足曾厝垵文創村特質,發揮文創產業引領作用,充分發動業主、商戶、游客共同參與社區建設與治理,探索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摸索出“曾厝垵模式”。如今,昔日的小漁村華麗變身為“中國最文藝漁村”,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成為廈門旅游新名片。
遼寧省鞍山市住建委主任張興東告訴記者,他來過廈門多次,對曾厝垵有所了解。他認為,曾厝垵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城市更新,商業改造非常成功,不僅沒有進行大拆大建,還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承,避免了“千城一面”,值得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