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河岸垃圾、水面漂浮物、水浮蓮瘋長等臟亂差現象得到極大的改善。”廈門集美區后溪鎮干部徐夏清說,許溪沿岸已經成為當地不少百姓散步的漫道。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得益于當地持續推進的安全生態水系治理工作。 “河流水質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據廈門市河長辦河務處負責人林福順介紹,2014年底開始,廈門市啟動生豬退養,推進流域周邊家禽養殖污染整治,加大小作坊專項調查及清理整頓力度。 截至2017年4月,廈門市退養生豬12661場,累計退養生豬184.29萬頭,比原定計劃提前8個月完成了生豬退養任務;清退養殖家禽約30萬余;調查工業企業及小作坊2905家,對243家有工業廢水排放的企業進行全部清理。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全面治水的另一大難點。破解這一難題上,廈門市對于流域范圍內的村莊,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在集美區后溪鎮下莊社,有一個栽滿美人蕉、風車草等挺水植物的“人工濕地”格外引人矚目——這是當地政府建設的一個分散式污水處理站。 下莊村目前約有人口1595人,每家每戶接出來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直接連接到處理站,經過格柵集水井、調節池、厭氧池、污泥熟化發酵池、沉淀池等多道工序后,再把處理過的水排入人工濕地過濾。 在處理站的末端排水口處,記者舀起溝渠里的水,發現水體非常清澈。據介紹,經過檢測,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的水質達到了國家一級A標準。 “原來各家各戶房前屋后的水溝蚊蟲孳生,還有臭味,污水處理站建成后,環境好多了。”下莊村村民楊祈芬說。 據了解,自2014年起,廈門集美區便在全區208個村莊全面實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集中納管治理村莊139個,分散式治理村莊69個。今年年初,集美區村莊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獲得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獎。如今,該模式已在廈門全市農村地區全面推廣。 在廈門各區各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廈門小流域溪流總體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廈門市水利局局長、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郭金煉說,河長制推行前,島外溪流“三亂”現象多、水質多為劣V類,現在河面潔凈、河岸整潔,不少河段的水質提升明顯,而且還在持續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廈門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廈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河長制的目標任務,打響了全面推行河長制的發令槍,以回應老百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