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許競雄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王元暉翔安記者站林瑞聲余慶東)初冬的翔安,一股股干事創業的熱情撲面而來,新出爐的一組數字勾畫出這里教育事業的美好前景:該區計劃總投入48億元,新建、擴建學校項目全市最多;在教育補短板中,廈門市新增的中小學幼兒園學位數超過五分之一在翔安區;至2020年,翔安將規劃建設43個中小學項目、51個幼兒園項目,新增學位78078個,為全市最多。
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個區級公益性教育集團;率先在全省建立首個區級教育公募基金;率先在全省實現“班班通”全覆蓋;率先在全市引進首個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小學教師;率先在全市實現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100%進公辦學校就讀;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評估驗收……這些年,一個又一個“率先”,串聯起翔安教育事業騰飛的軌跡。
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有質量”三字,重如千鈞,奠定了翔安區未來教育發展最重要的著力點――聚焦教育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和熱點難點問題,在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的過程中打造廈門東部教育新高地。
精心謀劃 構筑與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新格局
昨天正午,新店鎮鐘宅村的一間辦公室仍在忙碌,與備受全市矚目的新店地鐵社區建設一樣,周邊從幼兒園、小學直至中學的布局,也在緊鑼密鼓的謀劃與推進中。在翔安區教育局局長林佳躍的眼里,城市在變化,與之配套的學校建設一刻都不能落下,作為與老百姓獲得感息息相關的教育,始終都要成為翔安民生社會事業補短板工作中優先安排的領域。
從這里,我們并不難看到翔安一直秉持的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他們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創新導向,聚焦教育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和熱點難點問題,實現“教育投入多”“創新舉措多”“出臺扶持政策多”“對接名校合作辦學多”等目標。其背后,無疑是翔安教育在補短板過程中鏗鏘前行的步伐。
進一步梳理優化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加大教育投入,解決新城區及工業園區周邊的學位供給不足等問題,促進翔安區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確保教育公共服務配套適應該區發展新形勢、新變化,如今也已明確寫入了翔安區的工作計劃中。
其實,早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翔安的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短時間內邁向“廈門東部教育新高地”,靠的是什么?其中的答案也許不少,但翔安始終正視自身的“短板”,把教育事業當作最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來抓,顯然是關鍵所在。
提升質量 創建讓人才脫穎而出的教育新模式
幾天前,懷揣著一份沉甸甸的錄用通知書,北京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小吳特意來了趟翔安,提前感受了火熱的工作氛圍――他和其他30多名來自教育部直屬“985”“211”師范院校的優秀應屆畢業生,在翔安區大范圍的“外出”招聘中中選,即將正式加盟翔安的教育事業。
要推動翔安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除了建新校、添設備等“硬件”建設外,“人”的因素也至關重要。這樣的理念,翔安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
翔安區新近出爐的《教育人才引進和培育實施細則》《柔性引進教育人才管理辦法》等,如同一條條堅實的橋梁,把全國各地的優秀英才,與翔安的教育事業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該區今年還拿出被公認為“全市最優惠”的教師外招政策,向優秀畢業生拋出“橄欖枝”。
當前頗受外界稱道的教育局“管”、集團“辦”、第三方“評”的翔安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也與翔安對教育人才的渴求有關。該區在全省率先成立區屬公益性教育集團,并創新集團人事管理制度,突破編制依賴,教師全員競聘,身份由固定編制向合同制轉變,以崗定薪、優績優酬。記者注意到,今年該集團第一批面向社會招聘8名園長、8名副園長和68名教師,吸引了全國各地80多名園長和300多位教師報名。
教育補短板,“借力”同樣重要。如今在翔安,廈門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廈門五緣實驗學校、廈大附屬科技中學、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廈門華僑幼兒園等與之開展緊密型合作辦學的島內名校留下了越來越清晰的印記,今年,該區高端嫁接上海協和教育集團共同推動教育事業,也一度成為美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