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變身美食聚集地推廣地道名小吃 沙坡尾舊廠房飄出閩南古早味
沙坡尾“吃堡”由舊廠房改造而成。
市民在吃堡享受美食。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夏思萱)想吃地道的小洪四果湯、水門國仔面線糊、阿國面煎粿、九戶臭頭貓仔粥……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漳州、泉州等地了,來沙坡尾一趟搞定。
這個月,位于沙坡尾58號的廈門魚肝油廠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閩南美食的聚集地――吃堡。這個旨在推廣閩南地道名小吃的美食城開業十余天來,已經成了廈門市民和游客爭相體驗的好去處。
吃堡的驚艷亮相,是沙坡尾有機更新持續推進的生動案例。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業態提升,將閩南文化、歷史民俗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沙坡尾成為一座建筑混搭、文化多元、創意無限、富含生活氣息的“活態博物館”,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老城有機更新的道路。
古早味喚醒濃濃鄉愁
沙坡尾,是廈門港的發源地。在這里,思明區嘗試以有機更新的理念,來傳承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來喚醒居民們心中那份濃濃的鄉愁。
老板劉振量紛飛的鐵鏟下,一顆顆新鮮肥大的海蠣混合著地瓜粉、蒜葉,在鐵板上滋滋作響。一邊看著劉振量煎海蠣煎的手藝,一邊聽著美食的故事,65歲的“老廈門”王華在一旁頻頻點贊,“很享受”。
濃濃的古早味洋溢在整個吃堡里。年近六旬的宮春燕和老公一個接一個檔口逛下來,臉上一臉滿足,“沙坡尾本就是一個很老廈門的地方,現在又有了這樣一個新的地方,集合閩南的地道美食,更有歷史的味道了。”
實際上,地處沙坡尾的廈門魚肝油廠自2007年搬遷以后,老廠房一直閑置。今年,輕工集團對老廠房進行改造,在保留原有工業印跡的基礎上,融合了美食文化、漁港文化、疍民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元素,為這棟沉寂了多年的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放下泉州市南俊路的老鋪,陳建國帶著土筍凍、芒果爽等“中華名小吃”來到了沙坡尾,爽朗的叫賣聲讓他的檔口生意紅火。
目前,沙坡尾吃堡已入駐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舌尖上的中國”推薦商戶19家,省市級以上老字號22家。據悉,未來這里還將引進更多中華名小吃、中華老字號,為沙坡尾注入源源不斷的閩南美食文化。
有機更新打造文化生態街區
每天,附近的漁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廈港龍珠殿王船展示館走走看看,這里不僅有那艘觀賞性王船,更增添了不少承載著漁民記憶的老物件。龍珠殿負責人李葡萄也捐出了老公奶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嫁衣。
避風塢、岸線、漁船、街巷成了最直接、最真實的文化印記。思明區、廈港街道在不斷提升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推動基層治理創新,以沙坡尾工作坊作為參與式治理平臺,依托沙坡尾文促會、商家聯盟等自治組織,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沙坡尾街區的治理中。
除了魚肝油廠,原廈門水產冷凍廠、魚丸廠等舊廠房經過設計改造成為藝術西區,得到青年群體的肯定與歡迎,為老城有機更新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不久前,藝術西區發起的“老城復興計劃”,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大家一起動手扮靚大學路菜市場,各種主題風格的攤位裝飾、充滿時尚味道的菜單使之成了全廈門最時髦的菜市場。
廈港街道表示,接下來,還將推動建設沙坡尾海洋文化博物館和非遺文化展示廳,配套開展“一日館長”活動,提升“送王船”“海普(送水燈)”“延繩釣”“沙坡尾做十六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影響力。同時,推動沙坡尾避風塢外側老舊工業廠房的改造,規劃建設沙坡尾“漁人碼頭”,串聯設計沙坡尾旅游精品線路,提升片區的文化知名度和商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