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立二小的地下停車場出口。(廈門日報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蘭京)黨的十九大報告,字里行間傾注著對人民福祉的熱切關注。不斷改善居住環境,正是黨和政府重視、回應民生需求的一項重要工作。 思明區對老舊小區的改造,想在前頭,做到前面。根據“先民生再提升”要求,思明圍繞“市政基礎設施、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建筑物本體、公共服務設施”四類20多項工作內容,首要解決居民的用水、用電、用氣等問題,補齊民生短板,自2015年試點以來,已完成128個老舊小區改造。 2018年,思明將深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計劃完成136個(棟)。尤其是,抓好老舊小區改造的后續管理工作,嚴格落實“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機制,避免“臟亂差”反復,讓老舊小區的居住品質真正得到改善。全區334個老舊小區,爭取在2020年前全部基本完成改造。 聚焦1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 深化老舊小區改造 這么辦 堅持先民生再提升,“花小錢,辦大事,節約實用” 貫徹“共同締造”理念,探索推動無物業老舊小區治理模式 從今年3月起,蓮坂西小區的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變化――水電氣管線擴容換新,新鋪道路,還增設了停車位。 這個1000多戶的小區,是采取分片區改造的方式。清潔樓旁的圍墻內,是最早改造的片區。寬敞嶄新的停車位上,已停滿小車。“改好一個地方,就先用一個地方”,這是嘉蓮街道綜治辦范新群參加過7個小區改造總結出的經驗――利用片區改造的時間差,保證小區車輛有地可停。“時間長一點,但不至于影響小區居民生活。”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主動適應群眾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思明區建設局副局長曾梅芳介紹,就是按照“小區缺什么就補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的思路,努力讓群眾更方便、更舒心。比如,在廣泛征求改造意見過程中,根據陽臺山等社區居民的意見建議,解決了停車難、水壓不夠等群眾特別關注的問題。“這樣能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居民參與項目事務的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成果共享,增強老舊小區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經常,有別的小區居民過來參觀,說他們也想要改造。”12月12日17時許,一布家園白油玉阿姨剛進一布家園小區,就走向了值班室――打開大門,拿出文件夾,等待下班回家的鄰居們,“這是垃圾分類的垃圾袋,請來領取。” 自該小區1988年建成,白油玉就住在這。這里最早沒有大門、樓道門,也沒有路燈、監控,就連小區名字都沒有。這些都在改造中發生了變化――不僅有了大門、路燈、門禁系統和監控,還有了花園和休閑設施。“在一次次討論中,小區還有自己的名字,鄰里之間也變得和睦了。”白油玉說,費用由政府出“大頭”,每戶只花一兩千元,換來這么好的居住環境,真的太值了。 看到這些變化,白油玉等居民義務當起自治小組成員。退休老師陳明德還自發在墻上作畫,為小區添彩。現在,小區雖然沒有物業,但是,在自治小組的管理下,整潔溫馨安全。“自己的家園,自己做主。”白油玉等一布家園居民深刻體會到這句話真諦。 這也是深化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如居民自治小組、專業物業公司管理服務、菜單式物業專項服務等,促進小區管理持續規范。“三分建,七分管。”思明區建設局建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避免小區改造提升后,后續管理跟不上,重回最初的“臟亂差”,思明區一直很重視抓好老舊小區后續管理工作。據了解,區里還有相應的“以獎代補”機制,比如,對組建小區自治小組的,由街道給予自治小組不高于1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舊小區大多為單棟,且多為收入不高的人群。“若一味強調實行專業化物業管理,花銷只會變多。”思明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強調因地制宜,落實“共同締造”理念,充分激發群眾熱情,匯聚民眾智慧,本著“花小錢、辦大事、節約實用”的原則,力求設計方案精細化,注重長效,治管并舉,“改造提升的目的,不是翻新成新小區,而是改造社區的功能性需要,滿足居民居住需求。” |
相關閱讀:
- [ 12-24]廈門思明:大樓姓“軍”姓“民”該由誰來認定?
- [ 12-24]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舉行五周年慶典 星級義工受表彰
- [ 12-23]廈門新增2個國家級慢病防控示范區 分別為思明區和集美區
- [ 12-22]思明區一化妝品儲物間著火 廈港中隊成功處置
- [ 12-22]思明區將增74個路內停車位 分布于多個路段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