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遇難題BIM技術差點中止 首次系統性地應用BIM技術,就意味著“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以參照。要探索出一條經驗之路,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打個比方,若要運用BIM技術建造一個車站模型,涉及到的與地鐵建設相關的專業就有三四十種,相當于各行各業的專家要在一張白紙上共同“繪畫”,才能在電腦上構造一個與實物一模一樣的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實景還原車站裝修等,連看不見的地下管道也能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模型可以呈現出二維平面圖無法標注的內容,比如,它可根據管徑大小安排空間內的管線數量,減少分管碰撞并預留出未來的檢修通道,“以前只有二維平面圖時,很難預估剩下多少空間,經常導致檢修空間不足,給未來維修帶來很多困難”。 魏錦地說,設計階段大家沒有經驗,最后做出來的三維模型跟平面模型相比,竟產生1萬多條問題模型,差點導致BIM在設計階段就無法繼續。 “大家都很著急,工期非常緊張,如果這點沒辦法克服的話,后面我們所有工作就無法實施了。”他形容,當時擺在大家面前有三種結局:BIM技術要么“流產”、要么“難產”、要么“順產”。對此,技術專家們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把問題解決掉,讓BIM可以在廈門地鐵“順產”。 為此,專家們花了十天時間,集中力量攻破了這1萬多個問題模型,形成了厚厚的一本圖模報告。 運用 完成多少工作量都可知道 專家們耗盡心血,最終用BIM技術形成了設計三維模型,這已是國內地鐵建設史上的一次突破。之后,在施工階段,專家們還要將設計模型轉換為施工三維模型,24個車站分批次完成,每批次大約要花上68天。 施工階段,BIM的技術運用就更加具象了。比如,施工單位每天干什么活,由誰來干,都可以通過BIM應用管理平臺來派發作業單,并由施工單位把人員信息、設備信息與模型進行關聯,甚至還能和門禁系統關聯。 “誰進入現場都可以顯示出來,避免施工人員扎堆,也便于人員管理。”魏錦地說,每人完成的工作量都可以關聯到車站模型中,達到施工進度可視化,幫助施工單位合理安排工期。再比如,地鐵建設中使用的是臨時電力設施,就存在臨時設施和正式的設施交叉設置的問題,“如果沒有BIM技術,臨時設施只能做一段拆一段,而BIM技術運用后,就可以標注臨時設施位置,等工程全部完成后再統一拆除。” 在魏錦地看來,BIM技術的運用不僅可實現標準化施工,提升施工安全性,還可以減少材料浪費。未來,若熟練運用BIM技術,將可以縮短20%左右的施工工期。 |
相關閱讀: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催熱集美景點 海滄也很受追捧
- [ 01-02]廈門地鐵開通后首個工作日 上班族和學生新生活方式打開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后“地鐵游”成元旦旅游新寵
- [ 01-02]廈門地鐵一號線開通兩天 客運量突破40萬人次
- [ 01-02]廈門地鐵1號線所有指令都從地鐵控制中心發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