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水吃山水 敢叫青山變金山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談到頂村,很多人將之與“頂上人家”畫上了等號。這源自于該村在鄉村旅游起步之時的一次探索。 在謀求脫貧致富的路上,頂村的帶頭人把目光瞄準了村里的綠水青山。萬畝山林、千畝茭白、百畝果園,頂村有著森林覆蓋率達84%的山地,這些看似無法產生效益的山地,卻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天然氧吧。可以說,發展鄉村旅游,頂村具備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但是在10年前,鄉村旅游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名詞。鄉村旅游之路怎么走,怎么吸引游客,村民如何獲益?一系列問題,大家心里都沒有底。 村兩委在經過多次商議并主動征求村民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邀請專家進行調研論證,提出了開發生態休閑旅游的思路,并打破傳統思維定式,采取招商合作的經營模式,破解資金匱乏、管理運營經驗缺乏的雙難題。 幾經周折,頂村于2008年成功引入香港“勁美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到村里投資“頂上人家”休閑生態酒店項目,村集體經濟占51%的股份,項目用地5000多畝,首期投資4000多萬元開發了600畝,建成萬金灣國際露營地俱樂部、頂上國際山地車俱樂部、六度廬民宿、“青出于藍”農牧體驗、“森呼吸”戶外運動等項目。 這個后來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項目,受到了廈門及周邊地區市民的青睞,昔日不為人知的頂村,逐漸成為市民旅游度假的休閑勝地,每年接待游客量達數十萬人次,村集體每年可從該項目獲得收益10萬元以上。 頂村的村民也逐漸從這股鄉村旅游的大潮之中找到了商機。 2013年,在村兩委的引導下,村民馬月理、馬銘益等人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始試水農家樂和民宿,是村里最早經營民宿的村民。馬銘益告訴記者,他的12間民宿,每月都能額外賺個上萬元。 村民們還發現,自家的茭白和芋頭、地瓜、冬蜜、地瓜粉等特色農產品也受到了游客們的青睞,尤其是鼎鼎有名的“頂村茭白”。頂村村民馬金榜告訴記者,“原來茭白要千辛萬苦運到同安城里去賣,一斤還只能賣一塊多,如今在家門口一斤就可以賣到四五塊,還經常供不應求,我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了。” 從單干到合作 一次完美的升級 幾個現實的問題也擺在了頂村帶頭人的面前: 在外部,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當下,鄉村旅游成了眾多鄉村的共同選擇,但也因此出現了產品單一、特點雷同的問題。如何在這股大潮之中脫穎而出? 在內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如何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如何避免因為村民不規范經營而損害頂村村品牌美譽度的情況發生? 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頂村的鄉村旅游不僅難以做強做大,還可能使由先發優勢帶來的大好局面毀于一旦。 以推動鄉村旅游為契機,頂村進行了一次整體提升。 2015年9月,“頂村民宿農家樂專業合作社”正式開業,成為頂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動力,合作社牽頭指導村民開展鄉村旅游,有意愿經營民宿的村民到合作社報名登記,由合作社負責指導裝修,并培訓民宿經營技能。 全村所有民宿都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配,村民按入股房間數參與分紅。村黨支部則對頂村的鄉村旅游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開發管理,并對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黨建引領,同時與村委會聯合監管合作社運營。合作社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整合營銷、策劃帶動等綜合方式、方法,打造頂村村鄉村旅游的升級版。 在這樣的情況下,頂村實際上成了一個景區,而合作社就是這個景區的經營者。“游客有事直接找合作社,村民有事也是找合作社?!瘪R銘飄說,成立合作社,避免了村民之間可能出現的惡性競爭和擾亂市場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立,還破解了鄉村旅游節假日火爆但平日冷清的難題。 頂村村委、合作社理事長馬金軍介紹,合作社成立后,頂村大力發展以素質拓展、團隊熔煉為主的團隊游,這類的游客成為頂村村非節假日游客的主力軍,目前已經占到了頂村游客接待量的一半以上,“一方面是我們有經營主體,能夠開發票;另一方面是我們接待能力較強,最多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入住?!?/p> 目前,頂村民宿的平均入住率達70%以上,每間每月分紅800元左右,以民宿入社的社員平均每戶年分紅近10萬元,有配套農家餐廳的民宿,每戶年收入可達到15萬元以上。 |
相關閱讀:
- [ 01-17]省重大水利工程同安新石潯水閘今年汛期前將投用
- [ 01-16]同安區兩座天橋春節前完工 方便兩中學師生出行
- [ 01-16]廈門市總工會“情系兄弟姐妹”活動走進同安
- [ 01-16]資源變資產村民成股東 同安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 [ 01-14]同安軍營村白交祠村村民御寒 火籠驅寒烤地瓜取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