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頂村猶如世外桃源,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航拍圖)
山花爛漫。(航拍圖)
頂村村高空階梯橋吸引眾多挑戰者前來挑戰。
頂村舉辦農耕文化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與。
游客在頂村村的鄉道上賞花觀景。
廈門日報訊(記者 盧漳華 通訊員 余雪燕陳嘉新)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天,我們把目光瞄準了廈門的最北邊――海拔450米,地處廈門與泉州交界處的同安區汀溪鎮頂村村,該村雖地處深山,但名氣卻不小。
近年來,頂村先后獲得農業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三個“國字號”稱號,這樣的榮譽,在全市范圍內十分少見。
更重要的是,頂村的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7600元增長到2017年的38273元,5年間增加了近5倍,這樣的速度,在全市范圍內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近年來,頂村的干部群眾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以“一村一品”茭白產業為基石,以“頂上鄉村”鄉村旅游項目為龍頭,以“頂上鄉村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為統籌,走出一條“旅游帶動農業,農業促進旅游”的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的路子,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實現了黨建富民強村。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頂村走在了前面。
頂村村提供
“領頭羊”的選擇
思路決定出路
用一個能人,活一個村莊,富一方百姓。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偏遠山村,到如今聲名在外的“富美鄉村”,頂村實現歷史性的變化,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從這個村擺脫貧困的歷程中不難發現,選好一個帶頭人、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十分關鍵。
20世紀90年代的頂村,是一個山高路陡、信息閉塞、觀念落后的偏僻山村,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連年負債,村民收入極為微薄。
1997年,經鄉親推薦、組織動員,在外經商的馬銘飄回到村里,當選村主任,并從2003年起,連任五屆村書記。為改變貧窮、落后、閉塞的現狀,馬銘飄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秉持著“想要富,先修路”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四處奔走、多方爭取,終于籌集了650多萬元資金,修建了一條從山底到山頂、9.3公里長的水泥硬質化道路,也開啟了頂村人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此后,圍繞著鄉村旅游,全村的黨員、群眾一起努力,抓住老區山區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黨建富民強村等機遇,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一條路、一個景去建設,終于讓頂村變成了如今世外桃源般的美麗鄉村,這也為后來該村鄉村旅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路通了,以馬銘飄為首的村兩委又關心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該村種植茭白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一直保持著單季節收割。經過與農業、科技等部門的聯系,馬銘飄給村民帶來了一個新名詞:反季節四季茭白。村兩委請來了專家到村里進行調研,并為村民傳授反季節四季茭白種植技術。該村“綠茭林”牌茭白上市后,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反季節四季茭白的種植,當年就讓頂村村增產825噸,增加村民收入60.5萬元,成為該村村民脫貧致富的“第一桶金”。
點點滴滴的積累,讓村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村莊的變化,對村黨支部的信任與日俱增。從2009年至今,頂村黨支部換屆時,罕有地連續三屆實行無候選人直選,馬銘飄也連續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黨支部被評為“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頂村村也被授予“廈門市黨建富民強村示范村”稱號。
靠山水吃山水
敢叫青山變金山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談到頂村,很多人將之與“頂上人家”畫上了等號。這源自于該村在鄉村旅游起步之時的一次探索。
在謀求脫貧致富的路上,頂村的帶頭人把目光瞄準了村里的綠水青山。萬畝山林、千畝茭白、百畝果園,頂村有著森林覆蓋率達84%的山地,這些看似無法產生效益的山地,卻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天然氧吧。可以說,發展鄉村旅游,頂村具備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但是在10年前,鄉村旅游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名詞。鄉村旅游之路怎么走,怎么吸引游客,村民如何獲益?一系列問題,大家心里都沒有底。
村兩委在經過多次商議并主動征求村民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邀請專家進行調研論證,提出了開發生態休閑旅游的思路,并打破傳統思維定式,采取招商合作的經營模式,破解資金匱乏、管理運營經驗缺乏的雙難題。
幾經周折,頂村于2008年成功引入香港“勁美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到村里投資“頂上人家”休閑生態酒店項目,村集體經濟占51%的股份,項目用地5000多畝,首期投資4000多萬元開發了600畝,建成萬金灣國際露營地俱樂部、頂上國際山地車俱樂部、六度廬民宿、“青出于藍”農牧體驗、“森呼吸”戶外運動等項目。
這個后來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項目,受到了廈門及周邊地區市民的青睞,昔日不為人知的頂村,逐漸成為市民旅游度假的休閑勝地,每年接待游客量達數十萬人次,村集體每年可從該項目獲得收益10萬元以上。
頂村的村民也逐漸從這股鄉村旅游的大潮之中找到了商機。
2013年,在村兩委的引導下,村民馬月理、馬銘益等人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始試水農家樂和民宿,是村里最早經營民宿的村民。馬銘益告訴記者,他的12間民宿,每月都能額外賺個上萬元。
村民們還發現,自家的茭白和芋頭、地瓜、冬蜜、地瓜粉等特色農產品也受到了游客們的青睞,尤其是鼎鼎有名的“頂村茭白”。頂村村民馬金榜告訴記者,“原來茭白要千辛萬苦運到同安城里去賣,一斤還只能賣一塊多,如今在家門口一斤就可以賣到四五塊,還經常供不應求,我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了。”
從單干到合作
一次完美的升級
幾個現實的問題也擺在了頂村帶頭人的面前:
在外部,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當下,鄉村旅游成了眾多鄉村的共同選擇,但也因此出現了產品單一、特點雷同的問題。如何在這股大潮之中脫穎而出?
在內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如何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如何避免因為村民不規范經營而損害頂村村品牌美譽度的情況發生?
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頂村的鄉村旅游不僅難以做強做大,還可能使由先發優勢帶來的大好局面毀于一旦。
以推動鄉村旅游為契機,頂村進行了一次整體提升。
2015年9月,“頂村民宿農家樂專業合作社”正式開業,成為頂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動力,合作社牽頭指導村民開展鄉村旅游,有意愿經營民宿的村民到合作社報名登記,由合作社負責指導裝修,并培訓民宿經營技能。
全村所有民宿都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配,村民按入股房間數參與分紅。村黨支部則對頂村的鄉村旅游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開發管理,并對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黨建引領,同時與村委會聯合監管合作社運營。合作社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整合營銷、策劃帶動等綜合方式、方法,打造頂村村鄉村旅游的升級版。
在這樣的情況下,頂村實際上成了一個景區,而合作社就是這個景區的經營者。“游客有事直接找合作社,村民有事也是找合作社。”馬銘飄說,成立合作社,避免了村民之間可能出現的惡性競爭和擾亂市場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立,還破解了鄉村旅游節假日火爆但平日冷清的難題。
頂村村委、合作社理事長馬金軍介紹,合作社成立后,頂村大力發展以素質拓展、團隊熔煉為主的團隊游,這類的游客成為頂村村非節假日游客的主力軍,目前已經占到了頂村游客接待量的一半以上,“一方面是我們有經營主體,能夠開發票;另一方面是我們接待能力較強,最多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入住。”
目前,頂村民宿的平均入住率達70%以上,每間每月分紅800元左右,以民宿入社的社員平均每戶年分紅近10萬元,有配套農家餐廳的民宿,每戶年收入可達到15萬元以上。
離鄉與回鄉
鄉村活力正在回歸
鄉村要振興,必須要有年輕人的參與。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頂村和很多山村一樣,面臨著人力流失的問題,青壯勞動力紛紛外出尋找出路,村里活力嚴重不足。
合作社的成立,讓頂村的年輕人找到了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謀求發展了,其中就有不少是年輕人,這對于快速發展的頂村村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在頂村的帶頭人看來,頂村的未來,很大程度上要靠這些見過世面、有文化、有勇氣的年輕人,他們立足村里,積極打拼,頂村就會有更好的未來。也因此,他們積極動員村里在外的年輕人回鄉發展。
合作社總經理馬賢輝就是其中的代表。1984年出生的馬賢輝,原先在島內做物流管理,妻子則在鎮里打工,兩人常常聚少離多。2015年暑期,合作社開業前夕,在馬銘飄等人的動員下,馬賢輝回到了村里,應聘合作社的管理層,并被村兩委選中。
“要回來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因為原來在島內一個月的工資也有8000元左右,挺穩定,回來就等于是重新開始,一開始家人都反對。”馬賢輝說,但是看到村里的發展勢頭這么好,自己家里也開了民宿,他決定回來試試。
現在,他每月有近萬元的工資收入,還有民宿的分紅,收入比原來還高。更重要的是,“這種為家鄉奮斗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在頂村,像馬賢輝一樣回鄉在合作社打拼的年輕人大約有10人,他們有的在管理層任職,有的負責營銷,有的負責財務,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正致力于把合作社、把頂村的鄉村旅游做大做強。
除了這些年輕人,合作社目前共有員工77人。對于只有600多人口的頂村來說,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
還有更多的人回村開辦民宿農家樂,從全村的維度來看,約有三分之一外出的村民返鄉發展。頂村的民宿農家樂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成立之初,合作社共可提供146間標間,可接待300多人住宿;而到目前,村里民宿標房已經增加到216間,可同時接待400多人住宿,并還有數十個房間正在裝修,準備加入合作社。
令人欣喜的是,頂村的鄉村旅游也開始走出人口占全村一半的中心村山頂洋自然村,在古林自然村和頂村自然村,相關的旅游項目正在打造,而兩個自然村也開始有村民開始謀劃建設民宿,頂村村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正在得到解決。
馬賢輝說,未來,頂村還要開發房車公園宿營地、鄉村音樂休閑廣場及親水旅游體驗區等一系列項目,深入開展文旅+鄉旅、互聯網+鄉旅、智慧+鄉旅,頂村會越來越有活力,年輕人的舞臺也會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