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訊(記者 香卉輝 通訊員 劉啟國黃迪)日前,廈門市食品藥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單位復評,連續三屆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文明的冠冕,來之不易。 過去的一年,廈門食藥檢研院不僅為國爭光,將廈門標準成功送入了《國際藥典》,還承擔國家藥品評價項目,探索藥品潛在風險,高水平保障金磚食材安全更是受到外賓追捧。他們用頭腦的智慧和手中的儀器,牢牢筑起一道飲食用藥的安全防線。 為國爭光 廈門標準被《國際藥典》收錄 不久前,一封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感謝信流傳在廈門食藥監管系統,信中,廈門市食品藥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獲得世衛組織大力點贊,稱其為“杰出案例”和“里程碑”。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最近,由廈門食藥檢研院負責起草的甲苯咪唑片質量標準順利完成了全球公開征求意見,最終被收錄于2017版《國際藥典》,成為去年我國僅有的被WHO《國際藥典》新增收載2個品種之一。 這不僅在廈門是首次,在整個福建省也是開創了先河。 要知道,《國際藥典》作為世衛組織的“金字招牌”,主要收載原料藥、輔料和制劑測試的推薦分析方法和標準,供各成員國免費使用,并供WHO藥品國際招標采購時使用。想要起草一個品種的標準絕非易事。不僅從實驗、起草到收錄,整個過程要求非常嚴格,最少要經過10余次反復修改,最終還要通過重重審定“關卡”。一般需要兩三年,甚至四五年的時間。 而在2014年,當時世衛組織面臨的難題是,作為治療土源性蠕蟲感染疾病重要藥品的甲苯咪唑,經國際招標采購后,在非洲臨床上出現了療效不一致的情況。于是,世衛組織向中國藥檢機構發出“英雄帖”,尋求解決辦法。 廈門院作為我國參與《國際藥典》標準起草的11家藥檢機構之一,接下了這個任務。隨后,通過無數次的實驗,廈門院最終發現了藥品晶型的問題,看似一樣的藥品卻含有不同晶型,效果也截然不同。隨后建立的甲苯咪唑有效晶型(C晶型)的紅外特征鑒別方法,更是顛覆了此前國際上對這種藥的慣用鑒別方式,被收錄進入2017版《國際藥典》。 這一突破性發現,讓廈門院的標準制定和分析檢驗水平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認可,世衛組織在感謝信中稱贊廈門院起草的標準,“將成為WHO通過《國際藥典》服務患者的杰出案例,同時將成為WHO加強驅蟲藥質量管控的又一座里程碑”。 2017年,廈門院再次承擔利托那韋(原料、片及口服液)《國際藥典》起草任務,目前各項研究工作正有序開展中。 |
相關閱讀:
- [ 02-01]廈門海事局:織密春運海上交通“安全網”
- [ 01-31]殿前街道、殿前市場監督管理所積極營造良好食品安全氛圍
- [ 01-31]2017年廈航旅客運輸量為3176萬人次 安全飛行58萬小時
- [ 01-30]取暖神器“暖寶寶”存安全隱患 實驗:雞蛋都能被燙熟
- [ 01-26]湖里區興園社區舉辦迎新春暨食品安全進社區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