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人工增殖放流 每年夏季,福建海域都會開展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動,去年,僅僅廈門就在臺灣海峽增殖放流了超過1.5億尾魚蝦苗。業內人士很清楚,漁業資源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一方面要禁,一方面要投入,目前而言,人工開展增殖放流就是最快速有效的投入手段。 在福建省實施人工增殖放流的十余年來,除了投放量的不斷增大,投放品種也不斷更新換代。根據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室的研究結果,近年來,不僅真鯛和黑鯛成為廈門海域的主要放流品種,近三年來,大黃魚苗也成為廈門海域的重要放流品種。沈長春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福建海域大黃魚的年產量可達十幾萬噸,但由于資源衰退等因素,至20世紀90年代大黃魚就基本不形成漁汛了。在艱難取得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之后,福建省將大黃魚苗列入了增殖放流魚種目錄。在伏季休漁和增殖放流這一套組合拳的作用下,福建海域的漁業資源確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一個現象很能說明一些問題,那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福建海區鮮有捕獲的大黃魚,如今卻不是那么罕見了,“我們從漁民那里收到的調查反饋證明,確實現在可以捕到大黃魚了。”沈長春說。 今年一月,廈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對盤踞在海滄港區海域的捕撈鰻魚苗定制網進行了專項拆除。這些非法設置的捕撈網由于網目細小,一旦形成規模將對海洋漁業生態資源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為海洋執法提供法規支撐的,正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依據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早在2000年,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就頒布了《福建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捕撈漁具漁法目錄》,規定底拖網網囊的網目內徑不得小于54毫米,燈光圍網網目內徑不得小于22毫米,捕撈帶魚為主的張網網囊網具內徑不得小于50毫米等。這就使大量經濟幼魚可以免于被捕,從結果來看,捕撈漁具對魚類的傷害可以降至合理可控的范圍內。由于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相關規定也一直沿用至今。 |
相關閱讀:
- [ 11-09]臺灣海峽寒潮大風頻發 部分福建赴臺海上航線停航
- [ 04-03]仿古福船將重走“成功路” 21日從廈航渡臺灣海峽
- [ 01-10]昨日下午臺灣海峽發生3.0級地震 廈門少數市民有感
- [ 03-17]廈門集大要為臺灣海峽裝“紅綠燈” 航行保障系統今年建成
- [ 04-19]內厝最高峰鴻漸山 可見臺灣海峽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