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種苗的現代化農業基地。(百利種苗供圖)
休閑農業升溫,海滄蓮塘別墅(古民居)吸引了很多市民。(記者黃 嶸攝)
可追溯質量安全的蔬菜二維碼。(記者黃曉珍攝)
現代化育苗設施。(百利種苗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林雯通訊員楊鳳閣)4日發布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個目標,也正是近年來廈門三農工作的努力方向。
如今再到島外廣袤的土地上去看一看,農業、農民、農村的面貌早已與十年前大相徑庭。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涌入廈門農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下鄉當農民;越來越美的農村不僅是千千萬萬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更成為資本涌入的“聚寶盆”――一場三農大變革正在廈門大地悄然上演。
現代都市農業蓬勃發展
在元初、大潤發、天虹等超市的生鮮蔬菜貨架上挑選一包蔬菜,用手機掃一掃蔬菜外包裝上的二維碼,短短一兩分鐘,從播種開始,蔬菜在施肥、打藥、灌溉、采收、農殘檢測、銷售過程中的各類信息便一一展示在消費者眼前。以先進信息技術為手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管理,將農業投入品使用、農產品生產記錄、農產品銷售和農產品監管等各個環節全部納入系統平臺,并引入產地合格證明和企業誠信等級評定機制,實現對種植業產品從生產源頭到產品上市前的全程質量管理控制,這就是廈門市農業局努力打造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建立,是我市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工作方面的一個成功典型。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更是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圍繞城市發展和居民消費需求,廈門市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新路子。
去年,全市新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3個,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9個,全市“三品一標”產品達到76個。新建種植業追溯點13個,可追溯點總數達到73家,蔬菜、水果、食用菌等300多種農產品被納入了可追溯系統管理,胡蘿卜、蔥、甘藍等5萬多畝蔬菜出口基地實現溯源管理;新建生豬養殖追溯點5個,110多家農資經營門店均納入平臺監管。
科技化、現代化、信息化,是廈門市都市農業的一張“新面孔”。去年,全市建成農業“五新”成果示范基地13個,示范輻射帶動周邊區域面積達2萬畝。省級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點建設不斷推進,12316信息服務系統日益完善。引進優質糧食、蔬菜、水果新品種171個,繁育嫁接苗1.5億多株,建設甘薯、特色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項目6個,完成百利種苗有限公司“種子加工檢測實驗室”建設。同安區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青田蔬菜基地、百利種苗等一批產業園區正在建設或完工,同安區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翔安區省級農民創業園也陸續推動上馬,而在11415平方米的廈門海峽農業高新技術園溫網室內,14個新品種蝴蝶蘭已經進入了組培繁育階段。初步測算,2017年全市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實現產值739億元,同比增長10.3%。
休閑農業升溫推動農業轉型
頭頂“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頭銜,位于同安西北部山區最深處的頂村村,常年以高山美景吸引著眾多省內外游客的到訪,而坐落在村內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與示范點”稱號的休閑農莊――頂上人家,幾乎在每個節假日都“一房難求”。據統計,在各個小長假期間,頂村村的日均游客接待量超過了400人。
熱度不斷升溫的休閑農業,可以說是廈門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型的一個成功樣板。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向產業輸送政策和資金紅利,鼓勵農民和創業者投身休閑農業產業,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使廈門的休閑農業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發展狀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去年,我市還從健全休閑農業投入機制角度出發,推動特房、象嶼等國有企業參與大帽山休閑農業文創旅游度假區、香山鄉苑等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建設。休閑農業持續升溫,年接待游客達到560萬人次,同比增長19%,總收入達6.7億元,從根本上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海滄區青礁村、翔安區金柄村還獲評2017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廈門以項目為載體,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立廈門市推進第一產業招商工作小組,策劃生成招商引資項目34個,目前已落地20個。吉象吉送等電商企業已搭建線上農產品銷售平臺和線下物流配送網絡,初步形成我市本地市場的農產品采購銷售體系。圍繞“生態農業”建設,全面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片8個,建立綠色防控示范點11個、示范面積1765畝。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開展土壤酸化治理,制定我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在同安、翔安區開展水稻、茄子、玉米等作物的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工作。全面完成全市生豬退養及63家保留生豬規模養殖場的標準化升級改造,生豬養殖廢棄物處理實現資源化、標準化、無害化。
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
2016年的“莫蘭蒂”臺風對廈門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造價較高的各類農業設施的損毀,更是令農業生產者苦不堪言。為有效化解自然災害風險,提高廈門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保障廈門蔬菜穩定生產,去年,在市農業局等部門的努力下,廈門首次推出了設施蔬菜種植保險,由政府部門給予真金白銀的補貼,引導農民自覺投保。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參與投保,投保面積共計約587畝,保費約130萬元。政府部門伸出援手,強化農業支持與保護,無異于給農業從業者打了一劑“強心針”。
去年,廈門市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推動各項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改革任務。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市權屬調查率達到100%,審核公示完成率100%,合同簽訂率100%,提前完成省里下達的年度目標;研究制定了《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推進國有農場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召開全市動員部署會議,全面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國有農場改革發展,在市農業局指導下,同安區率先展開了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方面,通過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實施意見,積極開展各類培訓。全年新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21戶,家庭農場60戶,目前,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025家,家庭農場382家――在市農業局的培育扶持下,一批優秀代表脫穎而出,目前全市共有市級示范社44家、省級示范社25家、國家級示范社4家;市級示范場13家、省級示范場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