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備料到做完18個炸棗 20位高手忙了將近一天 今天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一,在同安東山社區(qū)有做炸棗敬天公的習(xí)俗。今天一早,東山古廟前擺放著巨大的炸棗敬天公,大炸棗共有18個,每一個都有籃球大小,普通的炸棗和它放在一起,簡直成了“小不點”。東山古廟老人協(xié)會會長池文城介紹,兩天前,東山古廟開始籌備制作大炸棗,請來了村里近20位制作炸棗的高手參與,每一位參與制作的師傅,家里不能有白事或者不吉利的事情,從備料到做完18個大炸棗,花了將近一天。 池文城介紹,18個大炸棗做好以后稱重,最重的6.2斤,最輕的5.5斤,平均有6斤重,熱油炸好的大炸棗放在托盤里,吸油膨脹后有籃球大小。每制作一個大炸棗,需要三名師傅共同配合,一個揉面,一個包餡,一個塑形。大炸棗用料與普通炸棗沒有大的區(qū)別,不過,有嚴(yán)格的配料比例,1斤糯米粉需搭配1斤地瓜、0.5斤白糖、0.3斤芝麻或花生。 池文城說,普通炸棗入油鍋以后,一般2分鐘就熟了可撈起,而炸一個大炸棗,則需要20分鐘左右,而且大炸棗的餡料用的是熟餡,事先就炒熟了才包進去的。今年共制作了18個大炸棗,既跟2018年有關(guān),數(shù)字18還有“要發(fā)”之寓意,因此,村民們也把這些大炸棗稱之為“吉利大炸棗”。 或與慶祝抗倭勝利有關(guān) 每年“博杯”確定操辦人 “同安東山大炸棗,古早就有,遠近聞名,在上世紀(jì)60年代初,因客觀原因,這一民俗消失了。”東山古廟管委會主任陳溪獅介紹,東山大炸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如今這一民俗恢復(fù),東山大炸棗時隔近60年再回歸。 陳溪獅說,據(jù)村里老人講述,在明代,同安東山古廟活躍著一個名為“功澤社”的民間社團,參與抵御倭寇搶掠。有一年,民眾為了慶祝抗倭勝利,定在正月十一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敬天公,其中東山社區(qū)雙圳頭一位邵姓富戶,開創(chuàng)性地制作了大炸棗,并用籮筐挑到了東山古廟前敬天公,眾人贊嘆不已。至此,東山大炸棗敬天公的民俗流傳開來。 陳溪獅說,東山大炸棗敬天公的民俗形成后,每年都要“博杯”(擲杯問卜),從東山社區(qū)下轄雙圳頭、社壇、后亭、下間等自然村選出12個人參與博杯確定操辦人,著手制作東山大炸棗,每家只能輪到一次。 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少老人開始懷念當(dāng)年的大炸棗。“村里很多80歲以上的老人家告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再看一次大炸棗。”陳溪獅說,經(jīng)過商量,確定在今年恢復(fù)東山大炸棗敬天公民俗,今后擬申報“非遺”項目。 【大炸棗】 每個平均有6斤重,1斤糯米粉需搭配1斤地瓜、0.5斤白糖、0.3斤芝麻或花生。 餡料事先炒熟了才包進去,炸一個需要20分鐘左右,炸好放在托盤里吸油膨脹后有籃球大小。 |
相關(guān)閱讀:
- [ 02-25]廈門同安“崗頭大籠甜粿”將申報省“非遺”
- [ 02-09]要正視“非遺”傳承中危窘
- [ 02-05]去廈門最高處觀賞“非遺”傳承人作品
- [ 01-18]廈門將開展“非遺”普查 今年3月至6月進行
- [ 01-02]祖孫三代都是校友 三人合贈巨幅非遺剪紙給母校慶生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