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 (記者 張詩 通訊員翟晨晨)昨日,市統計局發布2017年廈門與副省級城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數據顯示,去年廈門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經濟密度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前三。 部分指標增幅明顯提升 去年,廈門部分經濟指標增幅有明顯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京東東和、片仔癀宏仁醫藥等一批新項目帶動下,增幅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比上年大幅提升9個位次;工業發展克服市場需求不足、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等影響,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7位,比上年提升4個位次;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19元,突破5萬元大關,居副省級城市第6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97萬元(折1.63萬美元),是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1.3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廈門經濟發展質量較高 經濟密度即區域國民生產總值(GDP)與區域面積之比,換句話說是單位面積產出的GDP產量,是衡量城市經濟產出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2017年,廈門經濟密度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3位,為2.56億元/平方公里,僅次于深圳(11.23億元/平方公里)和廣州(2.89億元/平方公里)。 廈門財稅效益名列前茅,去年每平方公里地方級財政收入0.41億元,僅次于深圳(1.67億元/平方公里),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2017年,廈門財政自給率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4位,達85.8%,僅次于長三角的杭州(101.7%)、南京(93.9%)、寧波(88.3%)。財政自給率(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值)是衡量城市發展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良好的財政自給率體現了廈門地方財政“造血能力”較強,對中央財政轉移性支付的依賴程度較低。 【鏈接】 副省級城市 GDP增幅差距縮小 數據顯示,去年GDP邁入“萬億俱樂部”成員的經濟總量占副省級城市經濟總量的近2/3。2017年,珠三角的深圳、廣州GDP總量穩居副省級城市前兩位,并躍居“2萬億俱樂部”,中部的成都、武漢保持總量優勢,居副省級城市第三、四位,東部的杭州、南京、青島緊隨其后,差距很小,這7個GDP總量突破萬億的城市經濟總量合計突破10萬億元,占副省級城市經濟總量的66.0%。此外,副省級城市GDP增幅差距縮小,2017年首末位差距由上年的相差15.3個百分點大幅收窄到5.3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已成為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發展主動力。數據顯示,除大連外,各城市第三產業增幅均快于第二產業,增幅較大的是哈爾濱、南京、杭州。 |
相關閱讀:
- [ 03-08]集美區僑鄉經濟促進會發放助學金 資助34名貧困生
- [ 02-20]重點發展新興產業 廈門爭創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
- [ 02-14]夫妻離婚,經濟幫助如何確定
- [ 02-12]廈門地稅高起點謀劃 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擔責盡力
- [ 02-09]集美區以創新為驅動力 服務實體經濟力促企業轉型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