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超潔凈環境下,從海水中測到微量的鐵元素 此次科考首席科學家、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蔡毅華副教授告訴記者,此次科考主要有四項科考任務:超潔凈痕量元素測試和調查、聲學海底定位的設備測試、浮游生物拖網和底棲生物拖網。通過“嘉庚號”上35位科考人員的通力合作,任務圓滿完成。 蔡毅華說,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痕量元素,它們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下來固定在海洋里面,從而影響地球氣候和環境。痕量元素是指以極小量存在的化學元素,對海洋中鐵、銅、鋅等痕量元素的測定,很容易受船舶和大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測定需要在超潔凈的環境下進行。 “嘉庚號”上有全國唯一超潔凈痕量元素專用采水系統。蔡毅華說,為了此次測試,他們在實驗室已經用潔凈的高純酸對采樣設備進行了清洗,在測試前又將設備浸泡在海水中重新清洗。 蔡毅華說,通過該系統,他們從海水中測到了含量非常低的鐵元素,樣品沒有受到污染,實驗結果證明此次測試是成功的,這為以后的科研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首次進行底棲生物拖網,采到豐富的海洋生物樣品 科考隊員之一、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宋希坤博士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底棲拖網,在深海采集到50多種底棲生物樣本,海洋生物專業的1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也參與了現場采樣。 宋希坤介紹,這是自“嘉庚號”2017年下水后,首次進行底棲生物拖網,在450米和2450米深海海底做了多次測試,采到了豐富的底棲生物樣品,包括一些在近岸海域常見的海洋生物類群,如海綿、水螅、珊瑚、海葵、苔蘚蟲、蝦、蟹、貝、海星、海參、海蛇尾和魚類等,但深海的種類與近岸截然不同。在樣本中有一種體形像魚的未知生物,通體無色透明,全身像果凍一樣,非常獨特,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特寫】 海釣魷魚當作夜宵 科考隊員苦中作樂 “嘉庚號”被譽為廈大第五個校區,跟在陸地上工作不同,在海上進行科考的“廈大人”更加辛苦。出海作業暈船怎么辦?科考人員的回答是:有的是連續幾天不吃東西,有的是吐完喝水,喝完再吐,吐完還要繼續作業。為了節約時間,科考人員經常通宵作業。 不過,科考隊員們也學會了苦中作樂。在工作間隙,科考隊員經常與船員們一起海釣,調劑工作和生活。幾位隊員介紹,幾乎每天都能吃到各式魷魚夜宵。有些隊員還把魷魚曬成干,準備回到廈門后分享給親友。 隊員們說,海上科考雖然辛苦,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充滿幸福感和歸屬感。當帶著樣品滿載而歸時,那種滿足感會使他們所有的辛苦與疲憊煙消云散。 |
相關閱讀:
- [ 02-01]法國明星科考船4月訪問廈門 將向公眾開放參觀
- [ 07-13]中國大洋科考船從廈門起航 航程1.2萬海里
- [ 04-07]96歲廈大收到“跨世紀祝福“ “嘉庚號”科考船即將投用
- [ 04-02]全球頂級科考船“嘉庚號”回廈 將承擔多學科海上綜合考察任務
- [ 03-31]全球頂級科考船廈大“嘉庚”號回家 明天靠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