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胸痛中心區域認證中心(廈門)、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胸痛中心主任王斌(右一)組織專家組前往申報單位開展認證工作。
廈門日報訊 (文/記者 楚燕 通訊員劉云芳)近日,一名北京游客在廈期間突發心臟驟停,關鍵時刻,覆蓋全市的胸痛急救網絡發揮了作用,挽救了游客的生命。回家前這名游客說,“我也是醫務工作者,這次旅程讓我感受到了心血管急救的‘廈門速度’。”對此,廈門市民的感受更深。隨著我市胸痛急救網絡持續筑牢織密,越來越多急性心血管病患者得以步入“極速救心”的快車道救治。
作為全國區域協同胸痛急救的樣板,廈門胸痛急救網絡自2014年組建以來,迄今已診治萬余例急性胸痛患者,通過介入手術挽救2千余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提升了整個區域的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切實讓普通老百姓享受到優質高效的心臟病醫療救助服務。
近日,廈門市胸痛急救網絡建設再次迎來重大利好消息,市衛計委正式發文,要求全市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要在今年內啟動胸痛中心建設工作,進一步整合全市醫療資源,合力筑就心血管高效救治體系,助推我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讓心血管急救不再孤軍奮戰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近兩年的搶救數據顯示,血壓不穩定、甚至心臟停搏的大面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是需要緊急介入手術的,越是容易在各救治環節被延遲,來不及得到有效的治療。這類危重患者若沒有及時開通堵塞血管,死亡率可達90%,而通過快速有效的介入手術,死亡率可下降到15%以內。可見,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是一場與“死神”的時間賽跑。
從患者抵達醫院,到繞行急診直接進手術室,再到堵塞血管開通,耗時7分50秒。作為國家胸痛中心區域認證中心之一,這是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胸痛中心目前耗時最短的心梗搶救紀錄,而這樣的“生死時速”每天都在上演。
但胸痛中心建設不是單純依靠幾家醫院的綠色通道就能建成的,而是要通過各家基層醫院、120與胸痛中心所在醫院的急診科、心內科等多學科、多機構的“無縫接力”,優化急救流程,更快更準確地進行早期診斷、危險分層和及時救治,從而最大限度地縮短急性心梗、肺栓塞、主動脈夾層等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
這一跨學科、跨醫療機構的急救服務模式在死亡線前成功截留了無數生命,已從業界共識上升為國家政策。今年2月,我國新一輪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求,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要建立起胸痛中心,為患者提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
政策助推“廈門模式”覆蓋提速
廈門市對胸痛急救體系的建設歷來重視,近一年來,廈門市胸痛中心建設更是佳訊頻傳,2017年4月,廈門市在省內率先成立胸痛中心聯盟,“組團”建設胸痛中心模式初具雛形;今年初,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獲評“國家胸痛中心建設年度杰出貢獻團隊”,認證工作獲國家認可;今年1月,市衛生計生委召開我市二、三級醫院胸痛中心建設階段推進會,全面部署廈門市急性胸痛患者快速救治體系,切實提升廈門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
如今,隨著衛生主管部門的政策推動,這樣的高效“救心”服務將在我市進一步全面整合推廣。文件表示,市衛計委將大力支持全市各醫療單位開展胸痛中心規范化建設,提升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力量,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一批通過國家認證的胸痛中心,初步形成覆蓋全市的急性胸痛患者快速救治網絡,切實改善患者健康生活質量和就診滿意度。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胸痛中心主任王斌說:“作為中國胸痛中心華東區域認證中心,我院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與經驗,幫助、指導了眾多醫院的胸痛中心規范化建設。截至目前,浙江、江蘇、湖南、福建、上海等華東六省一市的82家醫療機構已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的認證。”他表示,醫院將進一步發揮胸痛中心認證機構的優勢,指導和幫助廈門市更多的醫療機構建設胸痛中心,從而提升全廈門的心血管急救水平,力爭在全國做出標桿示范。
救心服務升級 更及時更有力
在帶動、推進區域胸痛中心建設的同時,心血管病醫院也憑借自身快速響應的急救團隊與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跡”。如今人工心肺(ECMO)這一頂尖生命支持技術已成為該院的常規急救手段,為搶救垂危患者增添了極大保障,不久前,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心臟驟停40余分鐘,院前急救的不間斷心肺復蘇,加之院內ECMO小組第一時間集結,為其連接上ECMO穩定體征搶到寶貴的手術時間,讓患者得以迅速推入導管室完成介入支架手術,最終憑借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與高效的心血管急救能力,實現了患者的“起死回生”,現恢復良好。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廈門運用直升機搶救患者的服務將不再遙遠。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的五緣灣新院區在明年正式投用后,其樓頂的直升機停機坪可讓急危重患者繞開地面交通擁堵、地形限制等客觀阻礙,從空中直接飛入急救室進行搶救,以立體化、規范化的急救流程體系為急危重癥患者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