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僅靠毛筆、剪刀、尺、棕刷這些最簡單的工具。記者 唐光峰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唐光峰)古籍就和人一樣,因年歲增長,也會有“病痛”,或蟲蛀或老化,這時就需要“醫治”。廈門市圖書館設有一處古籍專用“醫院”———古籍修復室,對館內現藏的2萬多冊古籍,進行“醫治”與“保健”。杜亞平、柯菁兩位工作人員每天都在重復同一種工作,他們專注工作時可以一整天不說話,只為讓古籍獲得新生。在古籍修復室工作的這11年里,他們為數百冊古籍“診療”,每人平均一年修復3750頁。 修復可不只是簡單地為古籍破損處糊上紙,它是一份精細的技術活。最大程度還原古籍原貌,補紙不補字,這樣一套工序也有20幾個步驟。僅靠毛筆、剪刀、尺、棕刷這些最簡單的工具,對匠人的手感要求很高。有時候,一天都難以修復一頁,這極其考驗耐心和技巧。 每天一早,杜亞平和柯菁來到修復室的首道工序,便是調制糨糊。調制糨糊也有講究,先將小麥淀粉和冷水按配比和勻,再加沸水沖開,沖熟。糨糊的濃度,還要根據紙張的厚薄而定。 拆書,也不省事。古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拆得不好,很可能會對其造成破壞,增加修復難度。柯菁堅信慢工出細活,為了拆解一本線裝書,有時候甚至花上大半天功夫。薄薄的書頁因老化生脆,要把它們一頁頁揭開,且不造成破損、丟字,對手的靈活度要求很高。 蘸了糨糊的毛筆,在書頁上不過粗針孔大小的蛀洞上一點,將裁成手指長、薄如蟬翼的皮紙一角摁在蛀洞上,而后用指尖沿著濕潤的邊緣迅速挪動,將多余的皮紙裁去,待七八分干后再換小鑷子挑去修補處邊緣的毛刺……案臺前,柯菁熟稔地重復著這些步驟,目光從未離開過書頁。 完成補的步驟,修復全套工序只進行到一半。接下來,噴水、壓平、裝訂成冊,仍舊是對技術的考驗。 盡管已有11年的修復經驗,杜亞平和柯菁卻表示,自己仍在“修行”。“醫生年歲越長,積累和學習得越多,手法也越高超。我們是古籍的醫生,任重而道遠。”柯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