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鄔秀君)近日,廈門日報報道了明日起21處公交站點將更名的新聞后,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關注。而站點更名列表中,排在第一個和第二個的前坑與后坑,分別更名為侯卿前與侯卿后,更是引起讀者廣泛熱議。有讀者表示,“侯卿”兩字聽起來更文雅,同時又讓站點和地名的古老歷史結合起來,更加彰顯了廈門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昨日,針對讀者感興趣的后坑和侯卿的歷史淵源問題,記者專門采訪了后坑公交站點更名提案者——廈門市人大代表葉福偉以及廈門文史專家盧志明。
侯卿叫法與古代科舉有關
葉福偉是土生土長的后坑人,據他介紹,后坑社區前后社原本叫侯卿社,歷史非常悠久,或超過800年,直到現在,后坑社很多公廟、學校等仍以侯卿為名?!耙郧斑@里的先人很多都通過科舉拿到功名,所以這里就有了侯卿的叫法?!比~福偉說。
盧志明告訴記者,廈門早期開發者主要有兩派,一個是將軍派的陳元光,另一個是太傅派的陳邕。而后坑社則和陳邕的長子陳夷則有著很大關系。廈門早期的開發便是陳夷則帶著族人進駐后進行的。由于陳氏族人是分散居住的,有一支就住在如今的后坑社。“陳氏在科舉時代出了很多人才,于是也就有了侯卿的說法。”盧志明說。
而關于后坑的來歷,葉福偉提到,以前的老人告訴他,侯卿改為后坑是在日據時期,因為和日本一名將領的名字同音,于是侯卿改為了后坑。盧志明說,至于后坑怎么得名的他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登記地名時,便一直用后坑這個稱謂。在2001年出版的《廈門地名志》中,也曾提到“后坑曾經雅稱為侯卿”。
更名有利聯絡臺胞僑胞感情
對于后坑站點更名為侯卿,葉福偉認為,這是對歷史的重視。盧志明說,從地名學角度來說,后坑更名為侯卿反映了歷史,挖掘了人文現象,“侯卿作為雅稱,更具歷史人文色彩”。
事實上,更名不僅聽著比較“雅”,還將給臺胞、僑胞帶來便利。葉福偉說,從后坑走出去的臺胞和僑胞比較多,早年,很多人郵寄錢財物資回來給親人,由于不知道侯卿早已更名為后坑,導致和家人聯系不上。如今站名恢復了傳統叫法,也讓僑胞感覺更加親切。葉福偉還告訴記者,昨天正好有兩位僑胞回來,專門前去看更名的站點,非常開心。
盧志明說,在外華僑對祖地傳統比較重視,一般都會記住自己的出處,很多墓地、族譜上都會體現古地名。“通過站點改名,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臺胞、僑胞尋親提供方便。”盧志明說。
“侯卿”的由來
據廈門文史專家盧志明介紹,廈門早期開發者主要有兩派,一個是將軍派的陳元光,另一個是太傅派的陳邕。而后坑社則和陳邕的長子陳夷則有著很大關系。由于陳氏族人是分散居住的,有一支就住在如今的后坑社。陳氏在科舉時代出了很多人才,于是也就有了侯卿的說法。
2001年出版的《廈門地名志》,曾提到“后坑曾經雅稱為侯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