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同安雙溪大橋。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黃文水 圖/陳嘉新)“潯江一望水云迢,點點帆回大海潮。”古詩描摹的是同安“輪山八景”之“潯海歸航”的景象。同安東西雙溪匯流后,再分二股即石潯支流、浦聲支流入海。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石潯,為金廈入縣必經要道。乃海潮、溪水接流。溯溪而上進入同安縣城的第一座大橋便是雙溪大橋。記者昨日走訪了這座守護同安出海口的大橋。
交通要塞
當年同安縣最長的公路橋,為閩南貨運的大通道
雙溪大橋,對同安居民陳慶益而言,那是溫馨的歸途,“看到了雙溪大橋,就意味著馬上要到家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5年間,陳慶益開著大型拖拉機跑運輸,他從廈門島內東渡的貨輪,拉煤運到泉州南安、晉江等地的瓷磚廠,那時候還沒有翔安隧道,國道324線上的雙溪大橋是必經之地。他說,跑運輸很辛苦,每當出門返程看到雙溪大橋,內心期待滿滿。
陳慶益回憶,當時雙溪大橋剛建成,橋很新,大橋上走的大多是貨車,那時閩西的煤炭、水泥等,漳州的水果、花卉等,都經由國道324線同安段外運,以雙溪大橋為標志,同安城南一帶,堪稱“閩南金三角交通樞紐”,是閩南貨運的大通道。
《同安地名志》記載,雙溪橋位于同安縣環城南路,東西溪匯合后的0.8公里處,屬國道324線公路橋,1989年12月建成,長224.6米。1994年擴建,橋面擴寬至30米,是同安縣最長的公路橋,對發展閩南“金三角”運輸業起著重要作用。
同安地名專家吳斗興介紹,東西溪匯合后的0.8公里處,雙溪大橋以約定俗成方式命名,大橋還與福廈公路有著緊密關聯。他說,同安歷史上,福廈公路有過多次改道:解放初,福廈公路走老城區一帶,經西安橋、南門橋出城;1958年12月,同安新西橋建成之后,福廈公路改走新西橋,沿環城北路,經東橋延伸;1989年建成雙溪大橋后,福廈公路再次改道,經雙溪大橋,沿環城南路北走,繞開同安主城區。
位置特殊
曾是同安咸、淡水分水嶺,大橋如項鏈上的圓環
同安公路分局城關公路站是雙溪大橋日常管理和養護單位。城關公路站站長丁志忠和雙溪大橋已有七八年“交情”,他說,國道324線上的雙溪大橋,每天需要巡查,看是否有設施破損,每月需要檢查伸縮縫等,一年下來,大橋需要經歷大小體檢十多次。
丁志忠說,大橋往大海方向并不遠,海風沿河道往北吹,夏天很涼快,以至于幾年前一度有不少流浪人員“以橋為家”,經勸導,橋下恢復了寧靜。不過,大橋下常有人垂釣,漁民下網,聽漁民們說,橋下有部分是海水,舀水一品有咸味。
同安城區水利工作中心站站長蔡藝玲對雙溪大橋再熟悉不過。她說,在瑤江橡膠壩和石潯水閘未建之前,海潮能直抵雙溪大橋下,這里是同安咸、淡水分水嶺,尤其農歷九月初一、九月十五,天文大潮時海水上溯,在咸淡水交匯處,錢頭魚特別多。
同安水利管理站站長林炎烽說,橋和溪唇齒相依,雙溪大橋位置尤為特殊,在同安真正叫做“東西溪”的,其實僅1.8公里,即從雙溪匯流處,往下游經雙溪橋,抵達中洲島北部(也稱甕窯分流口)這一段。若從空中俯瞰,該區域像一條華麗的項鏈,如果把中洲島比作項鏈的大吊墜,那么雙溪大橋就是鏈墜上不可或缺的圓環。
優美畫卷
大橋成為寫生地
恍然如世外桃源
畫家何金挺對雙溪大橋情有獨鐘,退休前他在學校當美術老師,不時帶學生到大橋畫“風景速寫”,“站在雙溪大橋上,往北是城區雙溪口,有水有城,往南是中洲島,東西溪再次分流,有水面、有沙洲,恍然有世外桃源的感覺。”何金挺的速寫本上,雙溪大橋往大海方向,水波如鏡,便橋堤岸,農民戴草帽勞作,中洲島上沙地綠意盎然,地瓜苗、白蘿卜蓬勃生長,構成一幅極美畫卷。如今,何金挺仍喜歡不時到雙溪大橋一帶,騎自行車沿溪岸悠行。
雙溪大橋東側是同安區法院所在地,李昌明在此工作11個年頭,辦公室窗外就能見到雙溪大橋,他的家也住雙溪大橋西側小區,雙溪大橋是每天必經之路。他說,10年前雙溪大橋兩岸還是大片農田,濱海西大道還是一條泥巴小路,現在濱海西大道已是城市主干道,橋邊空地上有了蘇頌公園,“越來越美了,景觀不斷提升,每天傍晚,很多人在橋邊一帶散步、慢跑,充滿了生活氣息。”
李昌明說,雙溪大橋下還有新建不久的慢行系統下穿通道,結束了過去橫穿馬路的歷史,實現了人車分離,行人過橋更安全。如今他常步行上下班,路過雙溪大橋,白鷺在水面翩飛,秋冬季節,更可見野鴨等水鳥,一頭扎進溪水中覓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