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思明區> 思明快報> 本地快訊 > 正文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2018-06-11 08:24:57吳曉菁 吳燕如 王協云?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孩子跟著大師一起學珠繡。

  外籍鼓手表演中國鼓。

  孩子和非遺傳承人學做漆線雕。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記者王協云)“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癡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后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里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周末,在中山公園舉行的一場文化盛宴——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讓沉淀著歷史和記憶的文化遺產“活”了起來。無數市民走近文化遺產,感知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

這場持續了兩天的文化盛宴不僅集合了思明區國家、省、市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請出非遺傳承人與市民零距離互動,更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讓文化遺產走到市民身邊,走進市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別出心裁地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讓更多人共同分享這一盛會。20萬的點擊率生動詮釋了這場活動的號召力。

本次活動由思明區文化體育出版局主辦,思明區文化館、思明區開元街道、思明區文物保護志愿者組織共同承辦。

  孩子們學習打鼓。

  思明區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正式上線。

有新意珠繡T臺秀點亮舞臺

當身著旗袍的她們緩緩走上舞臺時,人們的目光瞬間被閃亮在服裝、鞋子、包包、扇子上的珠繡所吸引;當古塤《游子吟》緩緩響起時,人們在美妙的音律中感受古老樂器的獨特魅力;當小學生表演區級非遺項目鼓浪嶼通背拳操時,人們為震撼的表演鼓掌;當中英楓和教育的中外孩童齊聲誦讀時,稚嫩的讀書聲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9日下午,一場“文化大秀”在中山公園南門閃亮登場,這個最具歷史記憶的公園似乎在一瞬間被點燃。

這是一場嘉年華式的文化遺產盛會,主舞臺上的精彩演出、非遺大師的現場亮相、創意市集的親密互動等,揭去了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讓市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

看著眾人驚訝的目光,帶來珠繡T臺秀的廈門揚臻珠繡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勁十分開心,“這是珠繡服飾秀首次走上這么親民的舞臺,活動非常好,只有讓更多人接觸并喜歡非遺,文化遺產才能傳承下去,才有生命力。”

“二齒,你知道文物法嗎?”“我當然知道,就是為了保護文物而制定的。”臺灣布袋木偶戲《史艷文》中的木偶明星“二齒”也來到現場。思明文物保護宣傳區里,有趣的文物保護法宣傳表演吸引一撥撥人駐足,出生在藝術世家的謝旭超通過表演布袋木偶戲,傳遞文物保護知識。他說:“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希望為傳承文化盡一份力。”

重傳承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上線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保護文物,傳承文明,我志愿。”“做志愿者,我自豪,我驕傲。”……守護宣言擲地有聲,堅定的信念深深感染了觀眾。現場,市民共同見證了“升級版”的思明區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正式上線。

“近3個月來,我們歷經重重考驗,通過了專家老師的考核。宣導團的志愿者將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原原本本地將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動還原講述,讓更多市民了解思明區的歷史文化。”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團長徐友群拿著隊旗激動地說。

宣導團成員李旭鳴開心地說:“我們將用普通話、閩南話、英語、日語宣講文物之旅‘成功印記’路線,我們想讓文物活起來。”

“文化遺產不應該曲高和寡,而要走進市民生活,當它們有了生命力,人們才愿意去傳承。”中國建筑技術集團設計院副總建筑師、福建省文物局古建筑專家庫專家廖寧在活動現場頻頻點頭稱道,在思明區,文物保護和傳承已經融入市民生活,很多人已經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據悉,自2016年10月思明區啟動“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文物守護活動以來,思明區舉辦50多場活動,在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

  “何厝小操隊”表演“官兵操”。

  傳統珠繡展演。

接地氣市民與非遺大師面對面

“你們要慢慢地搓,邊搓邊往外……”在“遇見大師”區,廈門蔡氏漆線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蔡超榮手把手教孩子們學習搓線。搓線,是漆線雕的入門級工藝,就是把漆線土搓成粗細均勻的線,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卻不小。市民張寧帶著女兒來體驗,“這樣跟大師學習的機會很難得,讓女兒自己動手,希望她能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一針一線,神情專注。市民趙靜晞正跟著珠繡省級傳承人楊淑媛穿針引線。雖然已經做了一個多小時,但她仍樂此不疲,“小時候就看我外婆、媽媽做珠繡,但現在會這項技藝的人很少了,經過今天的體驗,我找到了那時候的感覺,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舉辦,不僅讓市民了解非遺項目,更可以親手參與其中。”

除了蔡超榮、楊淑媛,南音國家級傳承人王秀怡、古塤省級傳承人趙亮、廈門方言講古省級傳承人盛富泰等平時難得一見的重量級非遺大師也紛紛前來助陣。

人氣旺能看表演還能現場體驗

小朋友拿著虎頭盾,大人揮舞“十八般武器”,老人舉著紅纓槍軍旗,70多人的大陣仗不斷改變著陣法,何厝小操隊新奇的表演讓市民看得目不轉睛。市民張麗娜邊看邊拍視頻說:“我第一次看何厝小操隊的表演,很有意思,背后應該有不少歷史故事。”

作為思明區第二批區級非遺項目參加這次活動,何厝小操隊領隊何而凱特別感慨:“思明區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的活動特別棒,讓文化遺產走進市民,讓市民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此次活動,主辦方精心組織了“何厝小操隊”、宋江陣、青少年講古等豐富多彩的現場表演,還有廈門市博物館帶來的文創展,讓觀眾體驗非遺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尚鼓樂表演區,市民排隊爭相體驗傳統鼓樂,一片歡聲笑語。“咚咚噠……”尚鼓樂的老師數著節拍,大人小孩拿起鼓槌跟著節奏敲打。市民賴先生看著8歲的孫女陳佳晨玩得十分高興,豎起大拇指說,“活動很接地氣,既有觀看又有體驗,這些傳統文化都要好好發揚光大。”

據了解,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將持續一周。6月15日前,市民可到廈門老街博物館觀看“一鏡穿越百年城——廈門老街景照片展”;到閩南大酒店二樓瑞興閣觀看“閩南文化非遺傳承”閩南老物件展覽;到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一樓展區,觀看國際奧運珍品展等主題展。南樂、古塤也將走進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和演奏。此外,活動期間獲得鼓浪嶼餡餅博物館、許通海微雕現場贈票的市民,均可在6月15日前進館參觀。

【花絮】

非遺攤位和現代文創市集人氣十足

體驗傳統技藝

品嘗地道美食

“久聞大名,今天能親身感受,真是太好了。”在省級非遺傳承項目何天佐正骨療法的攤位前圍滿了市民。區級非遺傳承項目李計劃經絡叩擊攤位也人氣十足。

在市級非遺傳承項目龜糕印手工技藝,區級非遺傳承項目閩派盆景、剪紙等技藝展示攤位前,市民紛紛和傳承人溝通交流。

不僅能體驗,還能品嘗最地道的美食。“新鮮好吃,值得品嘗。”一盤市級非遺傳承項目福隆益貢魷魚絲剛端上來,就被市民“搶”完。區級非遺傳承項目鼓浪嶼手工餡餅、綠豆糕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非遺文創令人流連忘返,現代文創市集同樣吸睛。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臺南的安平劍獅、府城刺繡,金門非遺浯州陶藝也亮相現場,讓市民感受海峽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

聽聞這次活動,81歲的葛桄青將珍藏的128張郵品貼片搬到現場。他說,“市民通過郵票、信封、明信片上的圖案,便可領略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風光。借這次活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共同保護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鼓樂《鼓韻雄風》震撼上演

外國人敲中國鼓

碰撞出別樣火花

“哇,外國友人敲起中國鼓,也是有模有樣啊。”現場,中國傳統鼓樂表演《鼓韻雄風》一開場,四張洋面孔立馬吸引觀眾注意。中外攜手演繹,碰撞別樣火花,這一表演讓觀眾看得十分過癮。

從臺上走下來,幾位外籍友人依然十分興奮。來自西班牙的大尼是廈大的一名外教,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很喜歡中國鼓樂,很有節奏感,很吸引人。”經過1年的培訓學習,他已經是上臺表演的骨干。

來自法國的包貴勇說:“這樣的鼓樂演出特別有力量,每個月我都要練上幾回,我很喜歡。”在廈大工作8年,包貴勇還娶了中國太太,也把家安在廈門。他說:“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喜歡中國風。”

當日的活動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在一個個互動體驗中,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感興趣。

【鏈接】

新一批區級非遺傳承人亮相

他們是市民最熟悉的面孔,因為有他們的堅守與努力,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活動現場為2018年思明區第二批區級非遺傳承人和非遺項目頒發證書。站在舞臺上的他們,臉上洋溢著自豪和自信。

72歲的許金桔拿著南音非遺傳承人證書,言語里充滿了感激:“思明區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十分重視,活動的每個細節都展示出政府的用心。”許金桔教南音已有10多年,學生從幼兒園孩子到大學生都有。在他的努力下,開元南音社和陽臺山南音社相繼成立。“現在還有20多名學生跟著我學習,傳承南音,責無旁貸,我將繼續把這份熱情保持下去。”

【互動】

文物尋根之旅

邀您報名

活動期間,已有不少人報名參加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迫不及待想要跟著志愿宣講員一起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從本周開始,思明區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將于每周六早上9:00-10:30開啟志愿服務,歡迎市民報名。

市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思明文化印記”報名,也可通過電話報名:5828321、2072053。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