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會的參會人員實地參觀翔安區社區矯正中心。(市司法局供圖)
警察為社區服刑人員授課。(市司法局供圖)
社區服刑人員和志愿者排成“525”,用“我愛我”共同迎接心理健康月。
廈門日報訊(文/圖記者 江海蘋 通訊員 林輝亮吳奕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法思想,全面深化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近日,全省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現場會在翔安區召開。
會上,市司法局、翔安區司法局與全省同行交流分享了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工作經驗。
6月7日上午,前來參加全省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現場會的全省同行聚在一起,實地參觀了坐落在馬巷鎮中心的馬巷司法所,并觀看了翔安區社區矯正中心的效果展示。
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司法所,以它的管理創新——創設“三級四等”分級管理模式,贏得了全省乃至全國的關注,并為全省開展社區矯正分類分級管理與考核獎懲試點工作提供藍本。
在隨后召開的現場會上,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鄔勇雷充分肯定了廈門市在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上取得的顯著成績。他說,廈門市堅持問題導向,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在全省探索實踐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工作,增強了社區服刑人員遵規守紀的意識,實現了社區矯正管理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了社區矯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會議指出,做好新時代社區矯正工作,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社區矯正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突出工作重點,全力提升新時代我省社區矯正工作水平;要強化主體責任,為社區矯正工作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全省司法行政系統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奮力開創我省社區矯正工作新局面。
先行先試
爭做社區矯正工作“先行者”
6月7日,全省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現場會在廈門召開。
廈門司法行政系統緊緊圍繞發揮刑罰執行功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搶抓社會治理方式轉型機遇,以理念創新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創新
2006年,廈門市思明區成為福建省首批開展社區矯正試點的三個試點區之一;
2008年,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全面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2009年,廈門市馬巷司法所首創“三級四等”分級管理模式;
2017年,廈門市啟動了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試點工作。
……
風雨兼程十二年,創新與責任,伴隨著廈門市社區矯正工作不斷成長。作為“試驗田”和“先行者”,這樣的定語,在十二年廈門社區矯正工作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如影隨形。
率先推行分類分級和考核獎懲管理制度、創新“四方聯動”協作配合機制、探索創新社區矯正“從心入手”工作方式、在全國率先試點臺籍社區服刑人員集中監管新模式、創新社會力量參與矯治……
創新舉措與能力,往往來自創新理念的支持。身處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廈門市司法局始終保持大膽嘗試、積極創新的作風,全力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力爭把“試驗田”轉變為“示范田”,形成供全省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我省社區矯正工作打造新的工作品牌。
多年來,在省司法廳、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廈門司法行政系統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緊緊圍繞發揮刑罰執行功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搶抓社會治理方式轉型機遇,以理念創新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創新,亮點紛呈,走出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社區矯正新路子,有力地保障了“金磚會晤”“中芬論壇”及重大節日、重點時段社區服刑人員與刑滿釋放人員的監管安全,全心服務保障廈門爭創“五大發展”示范市和法治中國典范城市。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市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13000多人,在矯近2000人,沒有發生嚴重危害社會穩定、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重大案(事)件。
突破瓶頸
破解社區矯正監管難題
芬蘭司法部長安蒂·海凱寧和司法部副部長劉振宇一行到集美區社區矯正中心觀摩。
去年11月,市司法局正式啟動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試點工作,在翔安區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隨著社區矯正工作從“底線安全觀”到“治本安全觀”的觀念轉變和工作要求,市司法局不斷轉變觀念理清思路,把脈現狀設計框架,精心設計兩項矯治制度,全程跟進不斷完善,在檢驗成效中穩步推進,找準一條富有廈門特色的社區矯正發展的出路。
“思路決定出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轉變觀念引領思路,最終實現從‘底線安全觀’到‘治本安全觀’的轉變?!笔兴痉ň贮h委書記、局長葉勇義在介紹時說道,“思想上要轉變,從過去對社區服刑人員在矯正期間不脫管、不漏管和不發生重新違法犯罪的底線安全,轉變為向社會輸送守法公民的‘合格產品’‘放心產品’的治本安全思維轉變;工作標準和工作要求要轉變,就是從單一監管模式向更細監管矯治、更準幫扶教育、更高工作標準的轉變。”
針對社區矯正工作中存在的執法意識不強、管理粗放、標準不一、方法簡單等制約瓶頸,如何來破解?
難點在于如何結合實際工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針對制度設計中的六個重點問題:對社區服刑人員如何設置管控類別?對社區服刑人員如何進行分級管理?分類管控與分級管理如何有效對接?分級管理處遇措施如何確定?考核什么與怎么考核?考核獎懲與分類分級如何對接?市司法局經過深入調研分析,逐一予以解決,推動制度成形。
去年11月份,市司法局制定了《廈門市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廈門市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辦法(試行)》以及《廈門市社區服刑人員考核獎懲辦法(試行)》,正式啟動了社區服刑人員分類分級管理和考核獎懲試點工作。決定2018年4月前,在翔安區先行開展試點工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后全市推行。
試點以來,翔安區試點工作的成效與經驗做法也已經初步顯現:沒有發生脫漏管和重新違法犯罪現象,違規人數同比下降了18%、受到警告處罰人數下降了20 %。社區矯正工作總體取得了三個提高、實現了三個轉變,即:提高了社區矯正工作執法水平,實現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的轉變;提高了社區服刑人員的內在動力,實現被動接受監管向主動接納監管的轉變;提高了社區矯正資源使用質效,實現寬泛投入向精準投放的轉變。
探索創新
提升社會治理創新水平
近年來,廈門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開拓進取,探索政府購買社區矯正服務、臺籍社區服刑人員集中監管、網格化管理等新舉措
一名因故意傷害罪入矯的社區服刑人員由施暴者變為志愿者,劇中主人公因沖動做錯事成為社區服刑人員,在政府、社會、家庭等多方幫扶下,他破繭成蝶、全新蛻變……在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一場由愛恩述劇團策劃表演的“我愛我家”社區矯正心理劇正在集美區司法局社區矯正中心上演。
以心理劇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將社區服刑人員帶入情境之中,建立和強化社區服刑人員的家庭觀念,深化人際交往與溝通在再社會化中的重要性;拉近工作人員與社區服刑人員距離的同時,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效率。
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將心理劇引入社區矯正工作中,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嚴肅權威的社區矯正刑罰執行工作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呈現,旨在通過心理團體輔導與團體活動的方式,讓社區服刑人員更好地關注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做到關愛他人、關注家庭、回歸社會,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社區服刑人員“再社會化”。
這是廈門社區矯正工作探索創新舉措的縮影。近年來,廈門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開拓進取,探索政府購買社區矯正服務、臺籍社區服刑人員集中監管、網格化管理等新舉措。
通過率先開展政府購買社區矯正服務工作,至今累計投入500多萬元,用于購買包括心理矯正、困難幫扶、教育疏導等在內的多個服務項目,緩解了社區服刑人員大幅增長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不足的矛盾;率先組建志愿者隊伍,培育出“曙光愛心服務隊”“反詐騙宣傳志愿隊”等先進典型;與在廈高校共建,率先成立專家組,為廈門社區矯正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咨詢等服務。
為打通廈門涉臺司法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7月,廈門市司法局下發《關于開展臺籍社區服刑人員集中監管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因各類違法犯罪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被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在廈臺籍罪犯,統一由海滄區司法局執行社區矯正。
2015年8月,廈門市涉臺社區矯正中心在海滄區掛牌成立,在全國率先推進臺籍社區服刑集中監管的新模式。這是推進法治廈門,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為破解臺籍被告人適用緩刑難問題做出有益嘗試。標志著廈門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具備涉臺審判、涉臺檢察、涉臺司法調解、涉臺社區矯正等“一條龍”涉臺司法服務的城市。
創新開展社區服刑人員網格化管理。選取集美區、同安區作為試點單位,在全省率先實現社區服刑人員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充分利用綜治、公安、衛生、民政等各部門網絡資源以及社區網格員的職能優勢,協同做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服務及管理。
幫扶解困
搭建社區矯正“回歸路”
市司法局致力于構建和完善幫社區服刑人員更好融入社會的機制,從根本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為了讓社區服刑人員感受到法治的溫暖,多年來,市司法局在就業幫扶和教育引導上下功夫,致力于構建和完善幫助其更好融入社會的機制制度,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同安、翔安區司法局聯合職業技術學校、街鎮等建立培訓基地,提供電焊、汽車維修、計算機操作等實用性技能培訓,走出一條“建立技能培訓基地、借助社會力量教學、有效指導就業”相結合的新路子;組織有就業意向的社區服刑人員到人力資源市場參加招聘會,推動家庭生活困難有就業需求人員上崗就業。海滄區司法局聯合臺企建立全市首個涉臺社區矯正安置基地,為“三無”的臺籍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工作崗位、臨時居所或臨時救助。
在思明區嘉蓮司法所,全市首創成立“社區矯正夜間治安巡邏隊”,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化身“紅袖標”,協助轄區派出所民警在明發、新景、蓮花等商圈開展夜間治安巡查,既解決了服務時間與上班時間沖突的問題,也強化了轄區居民共同維護轄區和諧穩定的認同感,提升矯正成效。同時,打造“菜單式”社區服務模式。定期收集晨曦公益服務隊(火車站南廣場)、嘉蓮街道友鄰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殘疾人職業援助中心、商圈夜間治安巡邏、廈門市烈士陵園等六個社區服務基地的服務需求,通過菜單的形式,將項目內容、服務時間、工作強度、操作難度等服務內容列出。在辦理入矯手續時,以“點菜”自選的方式提供給社區服刑人員,供其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區服務項目。
在湖里區,社區矯正工作快步走上了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道路。從提高教育矯正靶向作用到引入專業心理矯治力量,從舉辦社矯讀書交流會到組建“反詐騙”志愿者巡邏隊,從開辦“自新、有為”論壇到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加入法治宣傳隊伍,湖里區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社區矯正教育管理新思路——人性化管理與精細化矯正相結合,引導社區服刑人員重新回歸社會。目前湖里區打造的社區矯正“教育超市”日趨完善,分類施教措施極大提升了社區矯正效果:主動協調整合了公安民警、檢察官、法官等資源力量,打造高素質、高規格的社區矯正講師團;規范開設集中教育,包括20課時的“入矯第一課”,從源頭夯實矯正基礎;運用新媒體創新教育方式,實現遠程教育和智慧矯正。
目前,全市已建立教育就業基地30多個、社區服務基地120多個,為社區服刑人員重樹生活信心、順利融入社會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幫扶教育,廈門大多社區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他們中有的找到了滿意的職業,有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有的成為企業主,更多的人通過社區矯正找回了自己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亮點點擊】
打造“互聯網+智慧監管”體系
平臺可通過多種功能對社區服刑人員實現信息化管理。(市司法局供圖)
去年以來,市司法局先后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橫向聯通、上下貫通的社區矯正信息化監管智慧輔助平臺。這是提高廈門社區矯正監管信息化水平,打造“互聯網+智慧監管”體系的重要舉措。
該平臺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橫向與城市公共安全平臺、法院系統、檢察院系統互聯互通,縱向市、區、鎮(街)三級無縫銜接。
全市通過推行手機、電子腕帶“雙定位、雙抽查”監管制度,全面升級電子圍欄,做到“聽聲識人、動知軌跡、行知去向”。
探索將平臺監管與社區服刑人員的電子腕帶定位信息和三維實景地圖融合,通過區域監管、信息交互、決策分析等功能,實現對社區服刑人員的信息化、科學化、常態化、動態化管理;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就近安排社區服刑人員到視頻監控點報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社區矯正“監管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