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情緣 文化節讓兩岸越來越親 歷經十年的發展,鄭成功文化節已經產生了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光是今年前來參加文化節的臺灣嘉賓信眾就突破200人,首次來廈門的臺灣青年就有60人,此外還有日本、馬來西亞信眾數十人。 一直奔波在兩岸的臺南市文化協會創會會長鄭道聰十年來一直為鄭成功文化節牽線搭橋。作為鄭成功文化節十年的見證者,鄭道聰感慨地說,十年來文化節規模不斷擴大,參加團體從最早的廟宇,擴大到社團、中小學校,在歷史、信仰、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加入文創、旅游、學術研究等領域,“鄭成功文化節是兩岸交流更加深入、頻繁的生動見證。” 臺南鄭成功祖廟每年都參加鄭成功文化節。今年,他們來參加的人數有35人。臺南鄭成功祖廟總干事鄭錦德肯定道:“鄭成功文化節越辦越好,今年又是第十屆,極具意義,所以今年參加人數最多。” 回憶起2009年參加第一屆鄭成功文化節的場景,他歷歷在目,“那一年,延平郡王祠啟動重建,在當年的鄭成功文化節上,我們一起見證并參加了奠基儀式。” 兩岸民俗文化展演更加豐富,兩岸青少年交流不斷深入,開展同臺講古和書法創作,更有耳目一新的鄭成功印記尋根之旅。說起今年的活動,鄭錦德頻頻點頭,“‘成功情緣’讓兩岸同胞不斷拓展交流的領域,在頻繁交流中,兩岸同胞感情越來越好。” 尋根之旅 在廈追尋鄭成功文化史跡 鄭成功在思明區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足跡。昨日,本屆鄭成功文化節的重要活動――首次舉辦的“聆聽歷史文脈尋根兩岸印記”活動拉開序幕。 順著溪水潺潺聲,在植物園竹類和棕櫚植物區中間一條小路的拐角處,一塊市級文保鄭成功殺鄭聯處的石碑讓臺灣同胞充滿好奇。 現場,王鄭雄、許麗仁和李旭鳴三位思明區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志愿者搭配默契,詳細道來其中的故事。臺灣彰化鄭成功廟總干事鄭文斌聽后很是感慨:“這些歷史事件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次活動舉辦得非常好。” 在一處頗具特色的“石笑”石刻前,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志愿者又講述了另一個和鄭成功有關的故事,“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常常來這里讀書……”這里也成了市級文保鄭成功讀書處遺址。 探尋之路上,大家一邊聆聽,一邊拍下有關古跡的畫面。文物宣導志愿者用心專業的講解,讓大家頻頻鼓掌。 此趟尋根之旅還吸引了來自馬來西亞和日本的信眾。馬來西亞開山王廟主委林順興興奮地表達此趟尋根之旅的收獲,“通過實地走訪聆聽專業講解,對鄭成功這位英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說著,他展示了一張開山王廟正在建的牌樓規劃圖,“我們在牌樓上會記載有關鄭成功的生平和故事,這次鄭成功文化史跡探尋對我們收錄史料很有幫助。” 日本平戶鄭成功廟主委馬場則由衷說道:“文化傳承,貴在堅持。思明區政府對保護和傳承文物如此重視和大力扶持,很值得肯定。” “明末清初,鄭成功在廈門城抗清,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又將其命名為‘思明州’……”文物宣導志愿者朱智強“駐點”廈門城墻遺址,為一撥又一撥的嘉賓進行著講解。雖然忙得滿身大汗,但這位老廈門樂此不疲,“我很感動,有這么多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參與鄭成功文化節,充分證明鄭成功文化的魅力所在,鄭成功就是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紐帶。” 文物宣導志愿者危躍明負責講解興泉永道署碑記,幾天前,一接到任務的他就開始忙起來。他說,“臺灣同胞、海外華僑都是第一次走進這個文物點,我想用更簡潔的方式進行宣導講解,把文物的背后故事完整地呈現給他們,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鄭成功的文化史跡。” 昨日上午,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還走進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在鼓浪嶼文物尋根之旅中,走進鄭成功紀念館,瞻仰這位民族英雄,了解其生平事跡。 6月23日晚,在廈門歌舞劇院,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為兩岸嘉賓帶來《大稻埕》的演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
相關閱讀:
- [ 06-19]兩岸越融合 臺灣民眾對大陸評價越客觀
- [ 06-18]五彩面團捏出龍舟 臺灣民間藝人在集美傳授技藝
- [ 06-13]臺灣業界積極評價大陸惠臺措施 盼把握機遇深化雙贏合作
- [ 06-12]360名臺灣同名村鎮鄉親來閩尋根謁祖
- [ 06-12]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4.6級地震 震源深度11千米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