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醫學評估不再是惟一標準 受教育能力涉及各方面因素 廈門日報訊(記者佘崢)一直以來,對于盲聾啞智障等特殊學生,他們適合在哪里讀書,是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或是到專門特殊教育學校,還是送教上門呢?父母猶豫不決,甚至還有家校意見相左的時候。近日,廈門首次邀請各方專家,對特殊學生就受教育能力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論證會,提出一個綜合的適合他們的教育安置方案。 這場名為“特殊需求學生評估鑒定及就學安置實操論證會議”的活動,是由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舉辦。截至目前,像廈門如此大手筆、大動作地開展這類評估,應該是國內少有的。 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辦公室主任陳莎茵說:“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特殊孩子接受到更適合的教育。她特別強調,評估鑒定是在法律和法規框架下進行的,即根據《殘疾人教育條例》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相關規定和廈門市的相關文件規定進行。 這項工作的一個背景是:以往特殊兒童就學安置,都是憑借醫學評估,甚至僅憑一張殘疾證,缺乏對孩子受教育能力的全面評估。 陳莎茵認為,從理想角度看,對特殊孩子的評估應該包括個人情況、醫學評估、教育環境評估、資持環境等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越來越認為,僅僅憑一張殘疾證,很難提供給特殊孩子一個合適的教育方案,譬如說,一位出入完全依靠助行器的腦癱孩子,表面上看他是無法到普通學校就讀,但是,如果普通學校有便利的坡道和無障礙設施,他的家庭能提供足夠支撐,醫學評估智商正常與普通同齡孩子相近,那么,到普通學校更有益于孩子的發展和同伴關系的建立。 “特殊需求學生評估鑒定及就學安置實操論證會議”就是探索對孩子受教育能力的全面評估鑒定。中心邀請高校教育專家、評估醫生、康復醫生、一線教師,分為腦癱、視障、聽障、智障、自閉癥五組,在充分了解孩子們的特殊需求、個人和家長基本信息的前提下,進行各類評估,給出最終的安置及康復意見。 陳莎茵說,專家們既考量個案的智力評估、發展能力評估結果,又綜合個案學籍所在學校支持環境評估的評估結果。 而對于最終的安置和康復建議,家長以自愿原則接受。 廈門此舉被點贊。參加評估鑒定的專家認為,這是特教的改革發展與創新!他們還認為,評估安置方案不僅汲取了大陸最前沿的信息,也整合了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美國的先進經驗,“是一套比較全面、具體的方案”。 |
相關閱讀:
- [ 06-08]新村小學守護上學路
- [ 06-01]新村小學守護上學路
- [ 05-29]護航上學路交通文明隨手拍 翔安新圩學校成為示范點
- [ 05-25]新村小學守護上學路
- [ 05-19]廈門一女生上學途中被撞 好心人合力救助幫忙送醫
- [ 05-15]廈舉行特教學生技能展示活動 特殊孩子現場亮絕活
- [ 05-11]“醫教結合”項目在海滄試點 點亮特殊孩子夢想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