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劉蓉通訊員陳赟)深海魚含優質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DHA,對人的腦神經元突觸發育非常重要。但是,夏秋季,這類魚若貯存不當,不新鮮時,細菌會把組氨酸轉化成組胺,人吃了容易出現組胺中毒。廈門市疾控專家提醒市民,吃完海產品后,若出現渾身發熱、臉龐變紅,并伴有頭暈胸悶、心跳加快等癥狀,像喝醉酒一樣,就要小心組胺中毒。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醫,并向醫生提供詳細的進食情況。 專家表示,深海魚中的青皮紅肉魚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高,如鮐鲅魚、秋刀魚、竹夾魚、金槍魚、沙丁魚、鰹魚、鯖魚,當這類魚如果貯存不當,魚不新鮮時,污染魚體的細菌會把組氨酸轉化成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便有可能使食用者“中毒”。一般認為當魚體中組胺含量超過200mg/100g,即可引起中毒。也有食用蝦、蟹等發生組胺中毒的報道,組胺中毒可造成毛細血管膨脹、水腫、腺體分泌亢進等,引發紅斑、丘疹、水皰等病癥。 組胺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它發病急、癥狀輕、恢復快。食魚后10分鐘到2小時內即可出現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全身不適,眼結膜充血并伴有頭痛、頭暈、惡心、腹痛、腹瀉、心跳過速、胸悶和血壓下降等癥狀。有時可伴有蕁麻疹和咽喉燒灼感,個別人會出現哮喘,體溫多正常,大多一兩天內恢復。 疾控專家強調,所謂的“中毒”,確切地說是一種過敏反應,具體表現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出現過敏反應,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醫,并向醫生提供詳細的進食情況。 預防上述情況發生,要注意做好海產魚的冷凍貯藏和運輸中的防腐敗防變質措施,還要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魚類。吃不完要冷凍在冰箱,最好不要過夜食用。在家庭去毒處理上,要徹底刷洗魚體,去頭、去內臟和血塊,切兩半后冷水浸泡,烹調時加少許醋,可使組胺下降65%左右。 |
相關閱讀:
- [ 06-25]在越南食用紅鯛魚 10名船員陸續中毒返廈醫治
- [ 06-22]家庭自制食品飲品盛行 但問題頻出不慎易引發中毒
- [ 05-03]半年沒網上叫車卻有滴滴司機接單 工作人員:或因手機中毒
- [ 05-01]面館店員疑因煤氣中毒暈倒 幸好路人及時發現送醫搶救
- [ 03-24]水晶泥玩具成小學生“新寵” 專家:誤食會導致中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